男子稱在海邊發現稻穀寄往研究所,責任心就是寶貴的金種子!

10月6日,廣西北海,男子在海邊無意間發現幾株成熟稻穀,隨後將其寄給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當事人東先生表示,帶小孩去海邊玩沙子發現的,有成熟的也有開花的,不知道有沒有用就寄過去了,有用就好。(據10月8日湖北電視臺綜合頻道)

男子稱在海邊發現稻穀寄往研究所,責任心就是寶貴的金種子!

男子自稱在海邊發現稻穀(圖片來源:網路影片截圖)

網路影片顯示,男子說,他帶孩子在海邊玩沙子,看到旁邊有幾株稻穀,有成熟的也有開花的,就隨手拍了下來,做個記錄。然後聯絡了位於浙江杭州市富陽區的中國水稻研究所,想寄點成熟的稻穀過去。研究所的人員也希望得到該稻穀的樣本,並對東先生表示了感謝。這個影片暖化了網友,紛紛稱讚男子做得對。

男子稱在海邊發現稻穀寄往研究所,責任心就是寶貴的金種子!

男子聯絡水稻研究機構(圖片來源:網路影片截圖)

資料顯示,中國水稻研究所是一個以水稻為主要研究物件的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研究所,現隸屬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研究所以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著重解決稻作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男子將發現的稻穀寄給中國水稻研究所,不管他發現的水稻有沒有價值,這種責任心與熱心難能可貴,至少他有這個意識,認識到野生稻的研究價值。在海邊的沙地裡發現成熟的稻穀比較罕見,如果他發現的稻穀確為野生海水稻,也許能給水稻研究提供幫助。

1970年秋,袁隆平助手與海南三亞南紅農場技術員在南紅農場的水坑沼澤地段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被命名為“野敗”。這株野生稻成了重要實驗材料,由此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的國家,袁隆平也因此成了“雜交水稻之父”。這株“野敗”寫下水稻研究的佳話與傳奇。

1986年,廣東的陳日勝偶然在湛江海邊發現了野生海水稻,被袁隆平院士評價為繼雜交稻之後水稻行業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2016年,袁隆平院士團隊與陳日勝合作,海水稻進一步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袁隆平曾說:“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就是挖掘耐鹽鹼基因,並轉到高產雜交稻上,這樣,雜交海水稻就如虎添翼,就使中國在海水稻領域率先在世界上取得突破。”

男子稱在海邊發現稻穀寄往研究所,責任心就是寶貴的金種子!

研究所人員表示願意鑑定(圖片來源:九派新聞)

野生稻種的意義就可想而知。此次,廣西北海的東先生,自稱在海邊發現了稻穀,這稻穀是否有書寫海水稻研究新篇章的價值,還不得而知。10月8日,中國水稻研究所一名人士表示,如果東先生願意寄過來,他們還是很高興,也願意鑑定。該人士同時說,網友的期望值很高,但生長在海邊的水稻,位於海水與河水交匯處,也可能是河水灌溉的。

不管這發現的稻穀有沒有價值,男子的行為值得肯定。發現野外物種資源,能想到提供給正規科研機構,以供研究之用。這是“心中有火,眼裡有光”的表現,即心中裝著國家,裝著公共利益,做正確的事。

相比有的網紅以採挖保護植物為樂、以吃保護動物博眼球,發現野外稻穀向科研機構報告,這種行為太高大了。這種責任心,就是跟水稻一樣寶貴的金種子。如果這種責任心能在每個角落生根發芽,民眾都能做心繫國家的參與者、建設者,都能儘自己的責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就有更多機會誕生“雜交稻”一樣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