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權臣就能一呼百應,東漢宦官鄭眾:我不服

小黃門是太監嗎

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中間還經歷了王莽篡漢,可是即使經歷了那麼多的磨難,那些大臣還是大臣,而宦官也依然是宦官。

歷史上,經常能看到某個大臣掌握大權,在朝堂呼風喚雨,甚至女人制國也是有的,武則天更是當了歷史上唯一的女帝。但是宦官專權的事情,在西漢的時候似乎是很少的。

在西漢時期,兩百多年,只出了一個石顯。在東漢,建國才六七十年,宦官就有了崛起之勢,這些都是因為外戚之禍。

憑什麼權臣就能一呼百應,東漢宦官鄭眾:我不服

漢和帝劉肇

東漢經歷了幾任皇帝以後,傳到了孝和帝劉肇手上。但是劉肇繼位的時候只有十歲,是一個懵懂的啥也不知道的小屁孩。沒辦法,竇太后只能“勉為其難”地幫劉肇管理國家,這一管就管了近十年。

其中竇太后的哥哥竇憲,是一個變數。本來在京城因為殺了竇太后的情夫,快要混不下去了。但是轉身去打匈奴,在朝中的威信立馬節節攀升,最後大臣竟然都建議向竇憲呼“萬歲”。

孝和帝覺得這樣不行,說不準,這個竇憲就成了另一個王莽,而他則變成東漢孺子帝。這時候,竇太后和新的情夫郭舉混在一塊兒了,這個郭舉可是竇憲的女婿,小編只能說:貴圈真亂。竇太后就心想,我們竇家都這麼大權勢了,為啥不可以更近一步呢?反正現在也是我管著國家,竇家掌權不是很合理麼?

憑什麼權臣就能一呼百應,東漢宦官鄭眾:我不服

竇太后

孝和帝只想說:你合理了,我就要死了,合個鬼的理。

一般密謀的事情,都非常的嚴重,其中牽扯也多,自然就沒辦法密不透風。孝和帝劉肇知道了這件事。可知道是知道,史上那麼多權臣想要篡位的,哪個能真的保證一個告密的人都沒有,但知道了也沒用,還不是一樣反。

孝和帝只能找幫手了,他要找的幫手就是我們要說的宦官,鄭眾。

鄭眾是從孝明帝就開始在宮裡做事的,當時他服侍的是皇太子劉炟。鄭眾這個人是典型的宦官,身體殘疾之後就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皇帝家,萬事都為皇帝著想,畢竟皇帝才是他們活下去的保證。

憑什麼權臣就能一呼百應,東漢宦官鄭眾:我不服

鄭眾

等到孝章帝劉炟繼位以後,服侍他的鄭眾升任小黃門,小黃門這個職位可以說是宦官升官的一個必經之路,石顯也是從小黃門做起的。孝章帝在位13年,在這期間鄭眾得以從小黃門更近一步,成為中常侍。

到了中常侍以後,就可以說是皇帝親近的人了,還有了實權,能夠有一點話語權。孝章帝對鄭眾也是多加信任,畢竟宦官無後,而且鄭眾從他還是皇太子的時候,就侍奉了。

等到公元88年,孝章帝劉炟去世,孝和帝劉肇繼位以後,鄭眾又升官了,當了鉤盾令。鄭眾能夠在這麼多年的皇帝更換中還不斷的升官,自有其過人之處。

鄭眾從孝章帝開始就是近臣了,到了孝和帝的時候,本來劉肇就沒什麼人手 ,對鄭眾的依賴就更多了。所以知道竇太后要謀反的時候,劉肇馬上就找到鄭眾來商量對策。

憑什麼權臣就能一呼百應,東漢宦官鄭眾:我不服

影視劇中的鄭眾

鄭眾知道事情危急,但也慌不得,他對劉肇說:“現在竇憲還在外面領兵,如果打草驚蛇,可能竇憲就要領兵直接起事了,所以還是先穩一手。”

孝和帝覺得也是,又問:“要是竇憲一直不回來怎麼辦?”

鄭眾又說:“竇憲和竇太后無非是想要這個篡位罷了,他們還沒有那麼大的魄力直接起事,只要給他們一個誘餌就行。陛下,您可以下旨讓竇憲極其同黨回朝輔政,竇憲一心謀權,就算想謀反,也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

劉肇聽從了鄭眾的建議,下詔召竇憲回京。竇憲也是急性子,知道這個好事,連夜就趕回來了,到了京城,劉肇讓竇憲等著明天再來覲見。竇憲當然是能夠等得起了。

憑什麼權臣就能一呼百應,東漢宦官鄭眾:我不服

竇憲

這一晚,鄭眾就按照劉肇的旨意,讓衛尉丁鴻掌控京城的街道和城門,然後先把竇家的同夥都抓了,竇憲的爪牙都被抓了,弟弟們也被抓了。竇憲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可能連活都活不成了。

竇憲的大將軍印綬也給收了,兵權沒了,爵位變成了“冠軍侯”,他還抱有一絲僥倖,想要向竇太后告別,但是殊不知,竇太后自己的都自身難保了,別說他進不了宮,就算進宮了,作用也不會很大了。

鄭眾是出謀劃策之人,此事之後,劉肇對他寵幸有佳,升任大長秋,還給封了侯。

鄭眾雖然在歷史上不出名,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受寵之後並沒有恃寵而驕,反而更加兢兢業業,所以史書對其只是三言兩語帶過。也正是他的兢兢業業,導致之後的宦官參政,因為皇帝們都以為宦官都和鄭眾一樣那麼忠心。

關於鄭眾你們又知道些什麼呢?歡迎大家到評論區和小編一起討論哦~

關注我,瞭解更多歷史~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