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清明節:抑揚頓挫中的思緒,句讀留白處的感傷

漸覺傷春暮什麼意思

唐·杜牧《清明》

二十三歲即寫出名篇《阿房宮賦》的杜牧(803-852),於大和七年(833)春,由宣州赴揚州淮南節度使府,途經江寧(今南京),寫下千古絕唱《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在當時是一個色彩情調十分濃郁的節日,本該與家人團聚在一起,掃墓祭祖,踏青賞春,但杜牧身處異鄉,又趕上細雨紛紛,思緒自然飽含離愁,情感紛亂複雜,幾“欲斷魂”。這裡的“斷魂”,是一種十分強烈、又隱藏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離愁別緒、思念故人、惆悵失意,都在紛亂的綿綿細雨中力透紙背。該如何停下來歇歇腳,舒緩一下紛亂的心境?找一處酒家吧。春雨裡翩然路過的牧童,既烘托出飄逸空靈的意境,又讓這種情緒陡然轉折、昇華。

唐·張繼《閶門即事》

這是一首清明時節觸景生情的七言絕句:

耕夫召募愛樓船

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

清明幾處有新煙

張繼(約715-約779),詩中寫的是詩人在清明這一天登上蘇州閶門,目及安史之亂後的景象,抒發的情懷。詩中不著一字“悲慼”,卻盡在本該是魚米之鄉而現在卻是萬頃春草、本該在清明時節有嫋嫋新煙而現在卻難有“幾處”中襯托出無限悲慼。

唐·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寒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圍爐詩話》評:唐亡之國,猶豫宦官握兵,實行總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

《詩境淺說》評:首句言處處飛花,見春城之富麗也;次句言東風寒食,紀帝京之佳節也。

南宋·吳文英《風入松》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

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

此詞為清明西園懷人之作。風雨聲中,又過了清時節,轉眼春天將盡。詞人傷春傷別,懷念愛人,甚至連詠落花的詩詞也不敢題寫,害怕觸動了心中的孤悽和沉痛。高樓前當時兩人分別的路上,如今綠樹成蔭,遮蔽了陽光,一絲柳條便是詞人的一寸柔情。離別以後,詞人在寒冷的春天飲酒成病,早晨夢醒只聽見一片鶯啼。雨過春晴,詞人每日都和從前一樣掃林觀賞。他看見黃蜂頻頻撲向鞦韆索,不由引起聯想:蜜蜂慣於尋香,那鞦韆索上大概還留有愛人纖手的餘香吧。愛人蹤跡渺茫,再也不能來到西園,一夜之間幽階上便長滿了青苔。這青苔不只生於幽階,也是發於心田,詞人對愛人的痴情思念和無盡悲苦盡在其中,哀婉動人。

《白雨齋詞話》評:情深而語極純雅,詞中高境也。

吳文英(約1212-約1274),字君特,號夢窗,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鄞縣)人。工於詞作,知曉音律,能自度譜曲。論詞主張和諧協律,典雅柔婉。造語奇麗,用典繁富,講究畫面色彩印象。

南宋·黃孝邁《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禽枝上銷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陂湘水,搖盪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者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恨。

這首詞是黃孝邁羈旅江南楚湘時所作。黃孝邁(生卒年不詳),字德父,號雪舟,詞風清麗綿密。

後唐·李煜《蝶戀花·春暮》

遙夜亭皋閒信步,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

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誰在鞦韆,笑裡輕輕語。

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明·陳繼儒《南唐二主詞彙箋》引語:何不寄愁天上,埋憂地下?

明·潘游龍《南唐二主詞彙箋》引語:“沒個安排處”與“愁來無著處”並絕。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卷一:(“數點雨聲”二句)片時佳景,兩語得之。……“愁來無著處”,不約而合。

清·沈謙:“紅杏枝頭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俱不及“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元·王元鼎《[正宮]醉太平·寒食》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畫樓洗盡鴛鴦瓦,彩繩半溼鞦韆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元鼎,元曲作家,字裡,元成宗大德年間在世(具體生卒年不詳),曾任翰林學士。所作散曲寫景狀物,或吟詠閨情,風格明麗委婉、清新典雅。

本曲透過聽覺、嗅覺、視覺渺小春日早晨的清新,雖與寒食無直接關係,卻寫出來春日的氣息。整曲意境和諧,曲句清麗,聲韻悠揚,讓人沉醉。作者將鴉鳴、香風、江堤、鞦韆交織起來組成一副美麗的春日風景畫,顯示出了旖旎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