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秘密武器,打一炮值6兩黃金,平均每場戰鬥殲敵3000人

上世紀50年代爆發的朝鮮戰爭中,面對聯合國軍的強勢加入,朝鮮完全沒有反抗能力,照著這樣勢頭髮展下去,被統一是遲早的事情。如此緊急狀態下,我國派遣志願軍隊伍入朝,幫忙抵禦聯軍的進攻,同時將他們趕走,保住朝鮮的地位和統治權。這麼做的好處就是,不會受到鄰國制約,假設失敗美國駐紮,後果可想而知。

志願軍秘密武器,打一炮值6兩黃金,平均每場戰鬥殲敵3000人

唇亡齒寒的道理,相信大夥應該都明白。不過就當時軍隊的火力配置來說,跟聯軍的差距實在太大,這道鴻溝不是說用人數就能夠彌補的,即便是用上戰略和縱深,依然處於劣勢狀態。面對聯軍飛機、坦克、火炮的輪番打擊,有時候連頭都抬不起來,局勢對志願軍很不利。

志願軍秘密武器,打一炮值6兩黃金,平均每場戰鬥殲敵3000人

但幸好志願軍換來大量的“嬌嬌炮”,彌補了和聯軍的差距,同時它也是志願軍擊敗敵人,將他們趕出三八線外的核心武器。所謂嬌嬌炮就是蘇聯打造的喀秋莎火箭炮,這款武器是最早的自行火箭炮,擁有8條滑軌,每次可發射16發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裝彈時間大概在5-8分鐘左右,效率相當高。

志願軍秘密武器,打一炮值6兩黃金,平均每場戰鬥殲敵3000人

曾經就有人推算過,如果以一個喀秋莎火箭彈團為攻擊單位,瞬間就能將400發火箭彈擊發出去,對於敵人來說,這等密集的轟炸,躲避的效率很小,造成嚴重傷亡是無比避免的。莫斯科保衛戰時期,德軍就體驗過喀秋莎火箭炮的恐怖,幾乎沒有逃亡的空間,後續朝鮮戰爭,喀秋莎的主導能力自然是很強的。

志願軍秘密武器,打一炮值6兩黃金,平均每場戰鬥殲敵3000人

志願軍各戰線和聯軍的交戰中,喀秋莎都扮演重要角色,且它的靈活性還很高,可以配合志願軍進行遊擊戰,在持續的消耗過程中,聯軍付出的傷亡很龐大。上甘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陣地交戰中,志願軍用喀秋莎以陣亡70人的代價重創聯軍1500人,在武器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如此的勝利算大勝利了。

志願軍秘密武器,打一炮值6兩黃金,平均每場戰鬥殲敵3000人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戰後有人統計,喀秋莎登場的戰役中,平均殲敵數量達到3000之多。那麼6兩黃金的說法出自哪裡呢?答案很簡單,喀秋莎我們無法自行生產,基本都是從蘇聯進口,他們報價非常高,綜合下來就等於是打一炮6兩黃金,假設當時有軍工業能夠製造,它就不再是志願軍嘴裡的“嬌嬌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