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自在人心,為守孤城吃光百姓,這樣的張巡做的對嗎?

公道自在人心,為守孤城吃光百姓,這樣的張巡做的對嗎?

公元1645年,這一年是明弘光元年,也是清順治二年,五月南京城危在旦夕,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南明的禮部尚書錢謙益,正在醞釀著投河殉國。

結果世人皆知,他連個妓女都不如,錢謙益縱身一躍,卻發現湖水有些涼,慌忙爬上船來,一個以忠孝仁義著稱的錢謙益,就這樣自導自演了一出鬧劇。

第二天他就率領文武百官,跪迎清軍進入南京城,很快錢謙益又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儒家號稱是以禮治國,文壇領袖禮部尚書錢謙益,可算是給天下讀書人做了“好榜樣”。

公道自在人心,為守孤城吃光百姓,這樣的張巡做的對嗎?

就這樣一個人,沒多久就辭了官,後來有了些不是那麼明顯的抗清運動,似乎大家對他的評價也沒有那麼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有一個漂亮老婆的緣故。

這樣的儒家楷模,實在讓人作嘔,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歷史上另一人,他動不動就會被人稱之為惡魔,尤其是儒家的人喜歡攻擊他。

這個人就是張巡,幾乎是憑藉一人之力,挽救了大唐,改變了安史之亂的走向,七千人死守睢陽10個月,挽救了大唐。

但偏偏是這樣的一個有功之人,無論是當年安史之亂後的論功行賞,還是後世的不斷評論中,張巡都是個爭議非常大的人物。

功績與爭議其實都是同一件事,只不過是硬幣的兩面,功勳是守住了睢陽,爭議是因為吃人,今天我們就好好聊一聊中國歷史上最出名,也是最富有爭議的睢陽保衛戰,和張巡身後無數張說三道四的嘴巴。

公道自在人心,為守孤城吃光百姓,這樣的張巡做的對嗎?

(01)孤城名將

老子常說,禍福相依,這句話用在張巡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是典型的科舉出身,中國文官體系下的一個螺絲釘。

唐玄宗開元末年(741年),張巡中進士,隨即張巡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職,外調到清河縣做縣令。

這是張巡仕途的開始,史書上說他在任上重義氣,講名節,有人來投靠他,那必是傾囊相助,張巡的這種作風,很明顯有點像武將的感覺。

某些人性格之中就是有多領袖的氣質,張巡就是屬於這種人,他的性格就是能夠讓手下人願意跟著他,但對待上面可就不一樣了。

任職期滿,調回朝中另行任用,此時正是楊國忠當權,有人建議張巡投靠楊國忠,但張巡知道楊國忠的為人,不願意這麼做,結果這次考核之後,張巡還是被外放到真源縣當縣令。

這對於張巡的仕途來說不是好事,但對於整個大唐來說,卻是天大的幸運,因為不久之後爆發的安史之亂,張巡就深處在叛亂地帶,風雲際會之下,讓這個文人出身的縣令,開啟了帶兵打仗的生涯。

公道自在人心,為守孤城吃光百姓,這樣的張巡做的對嗎?

安史之亂之所以給唐朝以重創,除了安祿山一路南下,勢如破竹之外,還有就是當時有許多的官員,都投降了安祿山的“朝廷”燕朝。

天寶十五年,燕軍將領張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譙郡(今安徽亳縣)太守楊萬石投降燕軍,而真源縣正是在譙郡的轄地內。楊萬石降敵後,又逼張巡為長史,並令其向西接應燕軍。

張巡得知後氣憤不已,率吏民大起兵對抗燕軍,響應的有千餘人,國家危難之際,秀才領兵本來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但張巡可不是一般的儒生,這次突然地遭遇叛亂,突然讓張巡爆發了超強的軍事指揮能力,而他軍事生涯的第一站,就是眼前的這個雍丘城。

雍丘的縣令原來是令狐潮,結果投降了燕軍,張巡趁著令狐潮外出馳援襄邑的機會,趁亂一句拿下了雍丘城,在這裡張巡講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什麼叫超強的防禦力。

雍丘和真源是相鄰的兩個縣,當令狐潮率領四萬大軍,攻擊城內只有兩千守軍雍丘時,怎麼也想不到這樣實力懸殊的戰鬥,居然持續了四十六天,依然無法拿下這個雍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