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聯掌故:“室雅何須大”對個下聯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什麼意思

因為我一系列寫對聯的文章評論區一直很熱鬧,於是覺得持續寫對聯相關的文章是有價值的,連續寫來,就覺得有責任把對聯的相關基礎知識介紹一些。今天先說說四聲。

對聯有音節之美,這是公認的,那麼,談到音節之美,必然會提到四聲。這是基礎裡的基礎。

名聯掌故:“室雅何須大”對個下聯

(小學教育裡的四聲圖)

對聯是由上下兩部分字數句數完全相等(當然,比如那著名的上聯:中國人民萬歲;下聯:袁世凱千古。上下聯為了某種特別的原因故意使上下聯字數不等)、內容相關(當然也存在大量的無情對——即上下聯內容完全不相關)、詞性相對或相近、停頓節奏一致,平仄協調的文字組成的文學樣式。字數不等及無情對,我們回頭專門寫文章介紹。

對聯的上聯又稱作出句、上比、上支、出幅等,張貼懸掛的時候在觀者面對方向的右側,一般以仄聲字結尾。

對聯的下聯又稱作對句、下比、下支、對幅等,張貼懸掛的時候在觀者面對方向的左側,一般以平聲字結尾。

不管一副對聯的上下聯各有多少字,上下聯的最後一字叫聯尾,對聯的一個基本知識是:

上聯的聯尾必須要是仄聲字,下聯聯尾的必須對以平聲字

,即我們說的,對聯是仄起平收的。即我們判讀一副對聯的某一聯是上聯還是下聯,主要依據是這一聯的最後一字是平聲還是仄聲。

比如我們平常見的對聯,

迎春迎喜迎富貴,接財接福接平安。再比如圖片中的這幅對聯。

名聯掌故:“室雅何須大”對個下聯

(鄭板橋的名聯)

其中的“貴”、“大”,是仄聲,所以這一聯是上聯,“安”、“多”則是平聲,所以這一聯是下聯。

說到平仄,似乎體系太大,一般的愛好者馬上就會頭大,望而卻步了。其實平仄這件事並不神秘,一個漢字一個音,除了聲母、韻母之外,還有一個貫穿整個音節的聲調,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四聲,四聲是我們要了解平仄的第一件事,要知平仄,首先要別四聲。

四聲是中古漢語聲調的四種分類以表示音節的高低變化,包括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平聲、上聲、去聲統稱舒聲,入聲則為促聲。舒聲韻尾以母音或者鼻音結尾,促聲韻尾以塞音結尾。入聲除了是一個聲調,還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韻母的統稱。現代普通話已經失去了入聲。唐宋以來,漢語在四聲的基礎上區分聲母清濁對應的陰調和陽調形成八聲,也就是四聲八調。

南北朝時,梁武帝曾經問周舍什麼是“四聲”,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iān)子(zǐ)聖(shèng)哲(zhé)”;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個不同的聲調。根據日本《悉曇藏》卷五記載:“平聲直低、有輕有重。上聲直昂、有輕無重。去聲稍引、無輕無重。入聲徑止、無內無外。平中怒聲、與重無別。”現代吳語中的紹興方言和閩南語的潮州方言區分陰陽二類聲調,陰調對應清音,陽調對應濁音。後來有口訣舉出漢字的例子:

東董送屋,江講絳覺,天子聖哲,平上去入。

用有代表的漢字來代表

平上去入

四個聲調,這是舉例說明四聲的方法。

至於讀這些聲調的感覺,有人編了更形像句子:

平聲者衷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

顯然,這是用描摹的聲調的感情色彩的方法來形容四聲。後來,又出現更淺近切實的“分四聲法”,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裡用描摹聲調的具體表現力的方法來介紹四聲: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顯然,不管怎麼描繪,用這樣的描繪是無法介紹精準的四聲概念的。

名聯掌故:“室雅何須大”對個下聯

(中古漢語與普通話的四聲對照表)

後來,又有了普通話的推廣,聲調又有變化,1、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裡雙分為陰平和陽平。2、上聲。普通話裡這個聲調現在有一部分變為去聲。3、去聲。普通話裡這個聲調仍是去聲。4、入聲,這個聲調現在普通話還是去聲。

古時的四聲跟普通話的四聲有對照關係。在普通話中,中古全濁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聲在普通話裡變為陰平(普通話第一聲),中古濁音平聲變為陽平(普通話第二聲),中古全濁上聲在普通話裡變為去聲(普通話第四聲)。同時入聲在普通話裡消失,中古全濁入聲變為普通話的陽平(普通話第二聲),中古次濁入聲變為普通話的去聲(普通話第四聲)。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現在我們所說的對聯中的平仄與律詩中的平仄中,與四聲的關係即是如此,其實也好記:

除了平聲字,都是仄聲字

(就是不用去糾結上、去、入聲字,漢語拼音裡第一聲的字大約都可以按平聲處理)。

平仄容易讓人產生混亂的一字兩讀。有些字因為詞性的不同,會有兩種讀音;另外有些字在古時候的讀音又與現代的讀音不一樣,中間又發生了平仄的變更,比如: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名聯掌故:“室雅何須大”對個下聯

(《紅樓夢》香菱學詩)

這其實是對聯中的又一個小難點,因為斷定平仄,首先就要斷定四聲。而四聲又偶爾會有變化,學會和掌握這些四聲變化,成了學習做對聯一個具體問題。但只要理解了平仄原則,又對漢字有所熟悉,平仄和四聲對對聯的影響並不大,更何況,如果有巧妙的上下聯時,也可以暫時放寬平仄,如做詩,如果得到好句子,連平仄也是可以不考慮的。(《紅樓夢》裡林黛玉說:“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名聯掌故:“室雅何須大”對個下聯

(鄭板橋故居)

今天說了四聲和平仄。我們今天徵下聯的這個上聯其實也是名聯,出自鄭板橋,雍正十年(1732年),已經四十歲的鄭板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人到中年中舉是很正常的現象)。為了進一步深造,他到鎮江焦山深造,閉門讀書,現在焦山別峰庵裡的對聯:“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就是出自鄭板橋的手筆。現在的鄭板橋故居,位於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坐北朝南,前後兩進的院落,有正屋3間,朝北南屋3間,另有門樓、小書齋、廚房各一間。灰牆黛瓦,蘭竹蕭蕭,庭院清幽,整個故居建築簡樸典雅,充分體現了鄭板橋生前所寫的“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那,我們拋開鄭氏的原下聯,是不是有更好的下聯呢?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