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陣雨後,楊萬里在溪邊作詩二首,同行友人何許人也?

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日子,卻不是天氣最熱的時候,有民諺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還沒有到來,此時江淮正是梅雨季節,所以有“梅子黃時雨”之說。誠齋先生楊萬里晚年隱居南溪之上,夏至暴雨過後,呼朋喚友溯溪而行,寫下了

《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作為留念。

眾所周知楊萬里獨創的“誠齋體”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清新靈動,夏至日雨後的秀色山林,在他的眼中同樣是絕美的存在。

夏至陣雨後,楊萬里在溪邊作詩二首,同行友人何許人也?

其一:

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松火隔籬明。

其二:

西山已暗隔金鉦,猶照東山一抹明。

片子時間弄山色,乍黃乍紫忽全青。

註釋:“金鉦”是古樂器,比喻太陽。

詩詞的魅力之所以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是因為它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

脫離熒屏畫面固有的表象,一首詩帶給人的感受和想象的畫面感,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這就是中國文字的魅力,也是人們反覆咀嚼品味詩詞的根源所在。那麼楊萬里跟友人暮行溪上看見的是怎樣的風景呢?

斜陽西倚,空氣中盪漾著雨後淺淺清涼的氣息。楊萬里和陳履常恰好在溪邊漫步遊玩,暮靄沉沉,催促著兩人的腳步匆匆,就怕夜路難行。半路上隱隱聽到水中傳來青蛙的“呱呱”聲響,放緩了步伐仔細尋找,松木林間有螢火蟲透著微光,隔著一座籬笆牆也能看到那抹亮光。

夏至陣雨後,楊萬里在溪邊作詩二首,同行友人何許人也?

西山阻隔了太陽光線,這片天空都黯沉下來,大概山的那邊還能見著一些亮光,那片刻的時間彷彿在戲弄眼前的山色,片刻黃橙,片刻紫紅,倏忽全變成了青黑色。

楊萬里的筆觸淺顯直白,簡單的文字勾勒出夏天黃昏山裡的蛙聲、山林的色彩變幻,動靜結合,光影交錯。古詩詞裡的夏至日,不僅僅只有炎熱的日頭,還有寂靜山林裡的清涼好時光。黑暗中人的存在感太弱,包括那位陳履常也沒有隻言片語提及,真的有人在嗎?

楊萬里的朋友是何方神聖?

歷史上記載,叫陳履常的人唯有北宋“蘇門六君子”之一陳師道,字履常。問題來了,楊萬里是南宋一代詩宗,陳師道是北宋時期文學家,楊萬里是在陳師道去世後25年才出生的,兩個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人,楊萬里的詩題裡為何提到“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

仔細分析一下,猜測大概跟詩派傳承有關。楊萬里的“誠齋體”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年他廣泛地學習,博採眾長,而且立志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傳宗傳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

夏至陣雨後,楊萬里在溪邊作詩二首,同行友人何許人也?

其中的黃陳指的是江西詩派黃庭堅和陳師道,陶謝指的是山水詩派陶淵明和謝靈運,正是因為他的積極進取,開拓創新,不盲目隨大流,我們才得以看到成熟的“誠齋體”。

設想一下楊萬里這個夏至日獨自在溪邊漫步,同陳師道進行穿越時空遙遠的對話。其實陳師道跟楊萬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陳師道的詩大部分是模仿杜甫和黃庭堅的詩句,缺乏靈活應變、獨立思考的能力,他自己也說做詩好像

“拆東補西裳作帶”

,又說:

“拆補新詩擬獻酬”

,這也許是老實的招供作弊剽竊之嫌。

陳師道心思細膩,可惜詩句表達不清,又受制於條條框框,過於嚴謹,存世之作鮮少有精彩之言,唯有散文值得一提,紀昀評為“簡嚴密慄,實不在李翱、孫樵下。”

夏至已至,從楊萬里聯想到陳師道,雖然他們之間有這樣學習創新的勾連,詩題《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二首》究竟是否與陳師道有關,我們無從得知,僅是一家之言,聊作參考。

傾聽夏日蟲鳴,放下浮躁,細心耕耘,享受這個夏日的風景。

夏至陣雨後,楊萬里在溪邊作詩二首,同行友人何許人也?

寫在最後

夏至夏至,暑氣正在積蓄力量,未來的一段日子裡會越來越熱。當你煩躁不堪時,在詩詞裡品味夏日的清涼,玩一些室內的小遊戲,比如文人墨客喝酒時所作的飛花令,趣味盎然,心靜自然涼。

以“夏”為題,來段飛花令與友共享:

夜新晴星校少,

江村事事幽,

陰陰

木囀黃鸝,

洛陽初

廣陵春。

綠樹陰濃

日長,

詩與清溪九

寒,

薄衫冷麵消長

#遇見好書# #都來讀書#,恰逢端午好書大促,莽莽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一套配得上這個夏日清新的書《中華好詩詞3冊》,原價119元,現在特惠79元,點選下方

去看看

,把好書收入囊中!在這個夏天努力修養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我要上頭條#

夏至陣雨後,楊萬里在溪邊作詩二首,同行友人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