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三大怪之——大姑娘叼個大煙袋

聞名全國的東北三大怪是“大姑娘叼菸袋,窗戶紙糊在外,養活孩子吊起來.

昔日關東農家的炕上,幾乎都有兩個“笸籮”,一個是婦女做針線活用的“活計簍”,一個便是裝旱菸的“煙笸籮”。抽菸和做針線活一樣,是每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待嫁出閣的大姑娘,本應是最文靜嫻雅的,但過去多數也在“菸民”之列。這一怪,足以說明以前東北吸菸風習之盛。

菸草傳入中國,大約是在明代中後期。其“進口”的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是從菲律賓傳到東南沿海;再一條就是從俄羅斯進入東北。關東土地肥沃,很適合菸草生長。這裡種植的菸草葉大而且肥厚,煙味醇濃,成為久負盛名的“關東煙”。菸草不僅在這塊土地上紮下根,也在這裡人們的生活中紮下根。

老輩的東北人,提起抽菸的好處,能說得頭頭是道。

煙有防蛇,防蚊蟲的作用。早期的東北地區,為開發而來的各族先民,以及闖關東尋活路的人們,還有那些在深山老林裡淘金、放排、挖參、狩獵的人們,勞作歇息時抽菸,吐出的煙霧能使毒蛇懼怕,不敢靠近人。同時,菸袋油子(一種積存在煙桿兒和菸袋鍋裡的“膏”)也能釋放出強烈的氣味,使毒蛇聞而生畏。這就大大幫了山裡人的忙。無形中,就要求進山的人,必須學會抽菸。在“入草”(進入老林子裡作業)前,人們還要在綁腿布上抹上點兒菸袋油子,以防止蛇咬。

同時,菸灰還是一種民間常用的止血藥。在老林子裡作業,萬一受了外傷,人們就順手捏一點兒菸灰抹在傷口上,既殺菌又止血。

挖參的人,更是離不開煙,每當發現了參娃娃(人參的另一種稱呼),參把頭(挖參的帶頭人)就花喊:“打火堆”、“點蚊煙”。這時,小打(小夥計)要給參把頭點上一支菸,讓參把頭叼著煙邊挖邊抽,小打就在一旁給參把頭搧扇子,風把煙一刮,煙味兒就飄散在參把頭的周圍,蚊子就不敢來叮咬,參把頭就會專心致志地去挖人參了。深山老林子裡的蚊子很多又很厲害,用手轟都轟不過來,只有用煙來驅趕。現在的蚊香恐怕就是從這裡發展過來的吧。

在東北,冬天,天寒地凍,冰天雪地,天氣非常的寒冷。行幫、跑腿子之人,常常躲在大車店、把頭屋、工棚、大房子、跑腿子窩棚等地方“貓冬”。冬夜寒冷又漫長,人們幹什麼呢?抽菸、吹牛、嘮閒嗑。

抽菸是一種“營生”。大夥邊抽菸邊嘮嗑,消磨那漫漫的長夜,寂寞的光陰。這樣,煙,就和東北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行幫外出、狩獵鑽山、趕大車的在外。抽菸又可以解除一點兒寒冷,順便烤烤手,暖暖嘴。

東北三大怪之——大姑娘叼個大煙袋

把煙笸籮推到客人跟前說“來,抽著”。連兒歌中也說:“孃家客(音qiě)上炕裡,菸袋荷包遞給你”,可見敬菸是待客的一項重要禮俗。

抽菸的煙依和裝菸葉的口袋(煙荷包)有許多說道。菸袋鍋多是用黃銅和白銅製作,菸袋嘴除銅的外,還有玉石、瑪瑙、青金石、悲翠等多種質料,菸袋杆則是銅、木兩種,以烏木為好。一般的情況,男子用的煙依杆較短,大概不超過一尺,因為他們經常在外邊活動,攜帶著方便。煙鍋和煙茶包也較大一些,出門時別在腰帶上。女人吸菸一般是在家裡,習慣用細長的菸袋杆,煙鍋也相對小,稱作“坤菸袋”。煙荷包是年紀大的用扁圓型的,年輕的用長型,而且兩面都繡有花、鳥、魚等圖案。其中老太太用的菸袋杆特別長,一般都在二尺以上,裝好煙後,往往自己夠不著點火,或由晚輩幫著點,或者自己伸到灶火和炕上的火盆裡點。她們坐在炕上需要拿稍遠一點的東西,往往不用運窩,用長煙袋就可以勾過來。抽菸袋的老太太還有一項“絕活”,就是能坐在炕上把吐沫葉到四五尺遠的地方,初次看到這種情形的人都會覺得新奇。在東北民間,手拿長煙袋成了老太太的標準形象。

東北婚禮中還有一項與抽菸有密切關係的禮儀,就是新媳婦的“裝煙禮”。即新娘子在婚後“分大小”時拜見婆家親友長輩,要“請”過受禮者的菸袋,為其裝好一袋煙,點著火之後敬上,受禮者還要給“裝煙錢”做見面禮。舊時“規矩大”的滿族家庭,伺候公婆的兒媳,在晚上回自己房間休息之前,要給公婆裝一袋煙並點著後才走。第二天早上給公婆“請安”時,第一件事也是裝煙和點菸,可見當姑娘時“叼菸袋的功夫還是會派上用場的。

東北人抽旱菸,根據菸葉的加工方法不同,分為紅煙、青煙和黃煙三種。紅煙色好味濃勁兒大,抽的人較多。青煙俗稱“蛤蟆癩”,抽出的煙聞著很刺鼻,但抽的人很過癮。黃煙是烤煙,色金黃,勁兒比較柔和一些,女人抽這種煙的較多。五六十年代以後,紙張已不像以前那樣缺乏,過去抽菸袋的人很多都陸續改成了抽喇叭筒形的捲菸,炕上煙笸鑼裡放著裁好的捲菸紙。常在炕上玩的三四歲小女孩都會捲菸,不管男孩女孩,很小就會“鼓搗”煙,大姑娘當然也會,只是當著生人的面不再像以前那麼好意思抽了!

大煙袋,在東北,過去是人人必備的器物,也是身份的象徵,但是一段接近尾聲的歷史和民俗,只有經常回憶才不至於慢慢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