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雖然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背,有些人常常把它掛在嘴上,有些人甚至把它作為座右銘,除了佛學以外,在有些物理學的書籍,哲學的論著當中,也時常會引用這句話。

這段話的藏漢版本,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內容上,都是非常精確、非常貼近的。意思是說,

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沒有什麼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沒有什麼空性。

《心經》當中最關鍵的核心就是這個,下面我稍微詳細地介紹一下這段文字的內容。

在藏文當中,這段話被稱為(抱歉,此為藏文,無法顯示)。翻譯成漢文,也即“四合空性”。這四句話中的每一句話,表示一種空性。

“合”字,也即組合、結合、合併的意思。“四合空性”,就表示四種空性組合起來,就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空性,這就是“四合空性觀”。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色”怎麼就是“空”呢?

依照三轉法輪的見解:從宏觀的物質,一直分解到分子、原子……,乃至純能量、空性,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加上光明,就是比較完整的觀察物質的方法。

當物質完全成為真正的“真空”以後,真空又是怎麼來的呢?

剛才我們提到了,空和不空是我們人為建立的概念,當我們把包括空和不空在內的,由人的思維所建立的所有概念都取消了以後,最終剩下的,就是如來藏、光明、佛性、心的本性——這才是唯一的終極真理。

在這一點上,即使量子力學再發展一萬年,也不可能接觸到如來藏光明的層面,這根本不是什麼儀器可以測量的東西,根本不是世間的邏輯可以抉擇的東西。

佛教最終告訴我們的就是:所有的物質,包括有色有形的物體,與無色無形的能量等等,都是從心的本性光明當中產生的。

心的本性光明,才是萬事萬物最終極的基礎,這也叫作大空性。“色即是空”當中的最後結論,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心的本性光明

心的本性光明,就是從遠離一切執著的心的本性當中透露出來的光明,現在只能說到這一點,因為這種境界,已經超越了語言與思維的範疇,因而是語言無法表達、不可形容的。

透過學習中觀理論,將原有的粗大執著推翻,再修持外加行、內加行,當具備了不造作的出離心與菩提心之後,再去修持前面我們所講的中觀修法,這樣每個人都會感受到心的本性——如來藏。

到了那個時候,自己自然就會知道。在尚未到達這個境界之前,說了也是白說,要說也說不出什麼東西來,聽也聽不出什麼名堂來。

“色即是空”當中的空性,就是這樣一步步地逐漸深入的:

首先,在將粗大的東西推翻以後,我們就會有這樣的感覺:一切不是有,而是無,只有空性才是準確無誤的;

然而,當進一步思維的時候,才知道空性也不是最終的答案,因為空和不空都是觀待而成的分別妄念,實際上都不存在。

那個時候,就進入到比較好的境界了,但對諸法的究竟本性,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當證悟心的本性的時候,才真正明白了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內涵。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為什麼要放棄這些執著呢?

什麼樣的人需要這樣的觀察、思維呢?就是希求解脫與利益眾生的人。

佛教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明白空性的道理,繼而放棄執著,獲得解脫並讓眾生獲得解脫。

為什麼要放棄這些執著呢?首先,從小乘的角度而言,如果放不下這些執著,一直都認為我是存在的,眾生也是存在的,解脫、輪迴,都是存在的,就不能超越這種觀念,如果不超越這種觀念,就叫做世間六道,就叫做輪迴,而不是解脫;

要超越六道輪迴,至少要證悟人無我。這就需要去觀察、去思維:雖然我看到了這麼多東西,也認為它們是存在的,但僅僅我說了不算,我要回頭去看看它們究竟是否存在。

這樣觀察的時候就知道,認為“我”存在的我執,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礎之上的,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進一步打破這種執著。

一旦能放下對人我的執著,貪愛心、嗔恨心以及愚昧同時也可以被消滅,因為它們的基礎已經被破壞了。這樣斷除煩惱之後,就可以獲得解脫。

其次,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也需要證悟空性,放棄執著。大乘佛法沒有任何其他想法,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眾生。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呢?

比如說,向缺衣少穿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佈施他們一些東西,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抑或救死扶傷,透過自己的醫術,為身患重疾的人解決病痛之苦,或者照顧沒有陪護的病人等等,雖然也是利益眾生,但這些事世間人也可以做,佛教也不排斥,也願意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然而,僅僅這些還不夠,大乘佛教,是要徹底究竟地利益眾生。

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什麼是徹底究竟地利益眾生呢?就是幫助眾生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生老病死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以解決的話,雖然透過扶貧,可以暫時地解決一些生活困難,卻不能永久性地解決問題。

哪怕我們將一個人一生的貧困問題都解決了,但他下一世還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嗎?這是很有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你下一世還可以幫他嗎?下一世他去哪裡我們都不知道,又怎麼去幫他呢?所以,佛教認為這些還不夠,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老病死。

要解決他們的生老病死,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智慧。只有具備了智慧,才可以幫助他眾。

本文選自《慧燈之光》系列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