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四十八:不甚了了

作者按:

洛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都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大運河中心”“絲路的東方起點”四張靚麗的名片。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洛陽,歷史事件和名人文化活動很多,因此蘊藉於河洛文化中的成語典故俯拾皆是。這裡擷取100個與洛陽相關的成語典故予以介紹。今天推出之四十八:不甚了了

不甚了了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四十八:不甚了了

“不甚了了”這個成語,在現實生活中不經常使用。它的意思是,不太瞭解,不很清楚的意思。關於這個成語的來歷,應該和三國曹魏時期的北海太守孔融有關。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四十八:不甚了了

孔融字文舉,山東曲阜人,是孔子二十代孫孔宙之子。當時的“建安七子”之一。在“建安七子”之中,只有孔融在政治上與曹操保持著距離。而其他的如陳琳、王粲、徐幹等人,他們或者政治觀點與曹操一致,或者本身就是曹操的幕僚,都是唯曹氏父子的馬首是瞻,但孔融卻在許多政治主張上與曹操相左。這是孔融被曹操誅殺的重要原因。

孔融少時就很有名,他既有孔子直系後裔的名望,也因為他小的時候就十分聰慧。因此就成為許多人讚揚和效仿的物件。許多關於他的傳說未必都是真實的,但卻成了當時教育青少年人的教材。比如家喻戶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連孩子的啟蒙教材《三字經》都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這樣的句子。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四十八:不甚了了

孔融一生的活動區域,大多在山東曲阜一帶。漢獻帝時期,朝廷徵召他到洛陽做官,被他拒絕。曹操統一了北方,又“挾天子令諸侯,”將漢獻帝挾持到許昌,他被朝廷任命為少府、太中大夫等職,才到許昌就任,最終死在那裡。

大約在公元163年,即漢桓帝延熹六年,孔融隨著父親到都城洛陽。當時的東漢政權雖然已經出現了問題,但還沒有到分崩離析的程度。洛陽作為都城,還是人才薈萃、一派繁華的。東漢時期的洛陽,因為設有太學,聚集了許多著名的名士。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李膺。

李膺字元禮,潁川郡襄城縣人,當時的官職是司隸校尉。從官職上,李膺並非是位極人臣,但此人無論是在邊塞領兵禦敵,還是在朝廷治國理政,都有著很大的功績。尤其是在與專制的宦官做鬥爭的時候,更表現出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李膺在洛陽計程車人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劉義慶《世說新語·家語第二》記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意思是:只有有才學和名聲都好的,和他的親戚,守門人才會通報。當時的人都以拜謁李膺為榮,大家形象地把到李府稱為“登龍門”。

孔融當時只有十歲,年齡小,又無官職。要到李膺的門下去拜謁,得到“登龍門”的待遇,是很難做到的。但這個孩子確實有主意。他自己大搖大擺地走到李府門前,對看門的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看門人不敢怠慢,就給他通報了。見到李膺,兩邊坐定後。李膺就問:“你和我是什麼親戚?”孔融不慌不忙地回答:“以前我的祖上仲尼(孔子)曾經把你的祖上伯陽(老子)當老師(孔子曾經在洛陽向老子問禮),所以我家和你家是通世之交。”

十歲的孩子為了套交情,就能說出這一番道理,李膺與在座的賓客都暗暗稱奇。大家都覺得這個少年聰慧過人。這時,太中大夫陳韙正好進來,有人把這件奇事說給他聽。

這個陳韙,大概屬於那種不太合群的人,不願與大家湊趣。他撇撇嘴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了未必聰明。這明白是看不起孔融,欺負他是一個孩子,不介意得罪他。

但孔融卻馬上聽懂了陳韙的弦外之音,應聲回答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毫不客氣地諷刺陳韙就屬於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了不怎麼樣的那種,弄得陳韙非常狼狽。

與洛陽有關的成語典故集萃之四十八:不甚了了

這裡的“了了”本意為“聰明”,後引申為“明白”。漢語詞義的引申,往往是在基本意義上的發展。從“聰明”到“明白”,就體現了這個特徵,在史書《北齊書·永安王浚傳》:“文宣末年多酒,浚謂親近曰:‘二兄舊來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後,識解頓進。’”這是的“不甚了了”不是不聰明,而是“不很明白”的意思了。

孔融在文學和才情上是很聰明的。但他在政治上就顯得“不甚了了”。儘管他做過北海相、虎賁中郎將等官職,而且政績不錯。但由於在政見上鋒芒畢露,恃才自傲,最終得罪曹操。這一點與《三國演義》裡的楊修頗相似。

比如,有一次曹操頒佈禁酒令,說酒可亡國,要在全國禁酒。孔融居然介面說:亡國的還有女人,怎麼不把女人一起禁了?類似這樣讓曹操在大臣面前下不來臺的事情,他很樂於領頭幹。再加上他推薦的禰衡公開地羞辱曹操,實際成為曹操世俗的政敵。禰衡最終被曹操處死後,他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據說孔融在被殺的時候,寫了一首《臨終詩》,詩中有:“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的詩句,可見孔融對自己的人生悲劇還是有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