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

義理之學指的是什麼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

【兩派的意義與內容】先說意義。就意義說,凡反對和議的,可稱之為義理派;凡贊成和議的,可稱之為時勢派。這意義是趙翼所指明的。其言日: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則又不可全執義理者,蓋義理必參之以時勢,乃為真義理也。宋遭金人之害,擄二帝,陷中原。為臣子者,固當日夜以復仇雪恥為念。此義理之說也。自胡銓一巰,以屈己求和為大辱,其議論既愷切動人;其文字又憤激作氣。天下之談義理者,遂群相附和,萬口一詞,牢不可破矣。然試令銓身任國事,能必成恢復之功乎?不能也。即專任韓、嶽諸人,能必成恢復之功乎?亦未必能也。故知身在局外者易為空言;身在局中者難措實事。……呂本中言:“大抵獻言之人與朝廷利、絕不相關。言不酬,事不濟,則脫身去耳。朝廷之事,誰任其咎?”湯思退亦云:“此皆利害不切於己,大言誤國,以邀美名。宗社大計,豈同兒戲?”斯二人者,雖亦踵檜之智,然不可謂非切中時勢之言也。…耳食者徒以和議為辱,妄肆詆諆;真所謂知義理而不知時勢。所其言則是,而究其實,則不可行者也。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

趙氏這段話,把所謂義理派與時勢派之區別,固然大體給指明瞭。我們體察當時實在情形,於此可更進一步日:義理派大概為未入政府,而又常常批評實際攻治的人。其所批評或指責,也並不限於和義一點。至於時勢派,大概為入了政府,而又常因事實關係,不滿於眾的人。他們的敵人,也並不限於韓侂冑所欲禁絕的道學一派。然則義理派與時勢派究竟包括些什麼人呢?這就要涉到內容問題了。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

就內容講,時勢派很簡單,可以說就是入了政府的地主。若義理派就不同了。他們是從地主階級出身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凡正在求學的所謂太學生,或正在講學的所謂道學家,乃至求官而未得,或去官而閒散的一切知識分子,都可包括在內。他們是沒有入政府的。入了政府的,自然成為時勢派。但雖過問政治,而未能入政府的,自然成為義理派。兩者固屬於同一階級,然既已分為兩派了,其切身的利益,自不相同。因切身的利益的不同,自不免常相沖突。於是義理派對時勢派在言論上採取攻勢。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

【義理派攻擊時勢派】宋代義理對時勢派攻擊最力的證明之例,當推徽、欽時太學生陳朝老與陳東等先後上疏指責朝政,及寧完時道學家朱熹一派與韓侂冑之激爭。宋至王安石法,想以學校教士,極力擴充學額,太學生的人數乃開始大增。“元豐二年頒學令,太學置八十齋,齋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內捨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總二千四百”。“崇寧元年徽宗創立辟雍,増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內上舍生二百人,內捨生六百人,教養於太學;外舍生三千人,教養於辟雍”。太學生的人數多了,政治意識濃厚了,乃上書攻擊時政。二陳等即最著名的代表。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

宋太學生上書,始於徽宗大觀三年,太學生陳朝老疏蔡京之惡十四事,士人爭相傳寫。又十六年,至宣和七年宗即位,而有陳東。東凡七上書。其一請誅蔡京、梁師成、李彥、朱動、王補、童貫、六賊。其一童貫挾徽宗東行,請追貫還,正典刑。其一金人迫京師,又請誅六賊。其一請用李綱,斥李邦彥等。共一又請誅蔡氏。此五上書,皆在太學時。其一乞留李綱,而罷黃潛善、汪伯彥。其一請親征,以還二聖;治諸將不進兵之罪,以作士氣,車駕歸京師,勿幸金陵。此兩上書,皆在高宗召赴行在時。內惟請誅六賊,及論李綱,乃率諸生高登等。餘皆東一人言耳。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

時與東同斬於市者,有撫州布衣歐陽澈,亦以上書得罪。越三年,高宗感悟,贈東、澈俱承事郎。…高登凡六上書,高宗時,召赴都堂審察,上疏萬言,及時議六篇;授古縣令,秦檜惡之,謫漳州。又後五十年,朱子為漳州守,乞囊贈。紹興末,太學生程鴻圖上書訟岳飛冤,詔飛家自便。至孝宗淳熙時,太學生乃有受賄陳書者。……光宗紹熙五年,光宗以疾,久不省重華官。太學生汪安仁等二百餘人上書。寧宗慶元元年韓侂冑引李沐為右正言,劾趙汝愚,竄永州;侍御史章穎,以奏留汝愚斥逐。太學生楊宏中、林仲麟、徐範、張衛蔣傳、周端朝上書辨誣,皆被罪。天下號為六君子。又寧宗時,王居安以言事奪官:太學諸生有舉幡乞留者。逮理宗淳佑十年,丁大全劾丞相董槐去國,大學生劉、陳宗、黃唯、陳宜中、林則祖伏闕上書。後程公許、黃之純被誣劾罷去,又率諸生上書。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

劉漢弼劾史崇之之黨,感末疾,遂卒,人皆疑崇之致毒。太學生蔡之潤等百七十有三人伏闕上書,以為暴卒。杜範劾李鳴復,太學諸生亦上書交攻之。後範去政府,太學諸生又上書留範。史崇之父喪,起復右丞相,太學生黃愷伯、金九萬、孫翼鳳等百四十四人上書崇之不當起復。陳垓劾程公許,大學生劉敲等百餘人上書論垓。徐元傑暴卒,三學諸生相繼叩訟。丁大全為諫議大夫,三學諸生叩間言不可。詔禁戒,旋逮諸生下獄。宋末,有太學生蕭規、葉李等上書官賈似道專政。而帝暴德祐時,王爚之子,嗾太學生劉九皋等上書,言宜中權庇趙溢,其誤國甚於似道。宜中遂去,遣使四輩召之不至。乃命臨安府捕逮太學生,下劉九皋臨安獄,罷王燴,遣使召宜中還。元兵至,宜中仍遁。當時太學生動輒上書,試世之景象。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乃為真義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