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燕京歲時記》曾道:“像聲,即口技,能學百鳥音,並能作南腔北調,嬉笑怒罵,以一人而兼之,聽之歷歷也。”相聲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諷刺笑料形成了其獨樹一幟的風格特色。

而著名相聲演員于謙卻認為相聲最大的障礙就是,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難登上大雅之堂的。然,事實真是如此嗎?為何作為現代相聲大師會有此番言論呢?

作為起源已久的民間口技藝術,展望當今相聲行業,德雲社,可以算得上是當今中國相聲行業的代表。而郭德綱和于謙這對經典搭檔也讓世人們看到了相聲的新氣象,但這種極具傳承性的民間藝術為何又被于謙認為是街頭文化呢?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一)相聲創新變味

“時衣古畫當令的笑”相聲曲藝最重要的就是要達到讓觀眾開懷大笑的效果。這也就是說,相聲要恰到好處的抓住觀眾的笑點,正是如此,有人會認為相聲的演繹形式本身就是街頭文化,它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

創新過於急功近利。

縱觀當下相聲界的發展,德雲社算得上是相聲傳承的一把好手。

最初我們可以看到以郭德綱和于謙為代表的傳統相聲還是屬於中規中矩的路線,而後的改良增添了一些時代的幽默感和新段子,但是相聲的過度創新反而變了味,也難怪于謙稱其無法登上大雅之堂。

何出此言呢?作為德雲社元老級別的于謙,他深知當下相聲界最大的障礙存在傳統文化的丟失,街頭文化之所以難登大雅之堂,並不是無依可據的。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其一,

市井用語過多

。要知道為了達到逗哏的效果,往往相聲演員會追求效果,而學習流氓地痞的口氣和言語,要知道這種演繹方式在相聲效果中所佔比重較大,新生代演員有些還未成年,過早的訓練這種口氣難免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其二,

以搭檔親人作為包袱梗,

熟悉相聲的觀眾知道,在郭德綱和于謙的相聲中經常會以佔對方便宜的包袱進行相聲段子,這種小家子的風範實在是難顯大家風範;

其三,

“性”話題擦邊球,

德雲社將有些關於性方面的社會共性問題加入到相聲的演繹中,暫且先不談此話題適不適合,不得不承認現存的問題還是與傳統相聲背道而馳,創新似乎過了火。

不僅如此,相聲本身就來自於民間,在人們的思維定勢早就把相聲歸類到“俗文化”中,從一開始,它的出現就被一些人冠上無法登上大雅之堂的名稱了。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依我之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當下相聲界經過新人的一番創新似乎更像是段子的集合,過度的包裝讓傳統文化變了味,人們很難品味到傳統相聲那番滋味。

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商業相聲是為了搞笑而搞笑,為了賺錢而加入許多低俗的語句,這也難怪會被人認為相聲終究是難以登上大雅之堂。

于謙直言道,當今很多年輕相聲演員為了走捷徑,快速博得觀眾一笑,什麼流行他就加什麼,基本功沒做好,三腳貓的功夫倒是技藝嫻熟。

久而久之,街頭文化相聲並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倒像是舊時混口飯吃的行當,也難怪于謙會直言那番言論。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二)何謂街頭文化? 何謂大雅之堂?

得民心者,得天下。相聲發展亦是如此,相聲早年間誕生於街頭巷尾,群眾基礎十分夯實。可以說相聲的發展和起源就是服務於底層群眾。

正是因為這種親民性和隨意性,所以相聲可以說是一種街頭文化,博人一笑即可。

而後,相聲也開始登上大雅之堂,畢竟大雅之堂是一種完美的境界,是藝術發展最高的境界。

但事與願違的是,相聲在上個世紀末就開始面臨“滅臨”,相聲變成了一種歌頌的相聲,毫無疑問失去搞笑和基礎群眾土壤,隨著時光流逝,久而久之相聲也變成了一種過場形勢,這也導致了相聲後期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的原因。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單從起源和發展的趨勢來看,相聲還算不上是一個雅俗共賞的一門藝術,說相聲的職位也不及其他職位那樣看起來光鮮亮麗,從片面上來看,相聲的確最大的障礙就是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於情於理登不了大雅之堂。

拙之己見,暫且先不談相聲是否因為這種街頭文化而登不上大雅之堂,也許從一開始我們就太過於在意相聲的出處,而忽視了怎樣讓它更好的發展,要知道缺少正確引路人,估計相聲也許連街頭文化中的“文化”二字也算不上吧。

所以,拋開相聲的起源之說,對“相聲最大的障礙是因為它的街頭文化而無法登上大雅之堂”這番見解,作者只能說見仁見智。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三)辯證性見解

但,勞煩各位客官仔細品。您得知相聲這一行當是從何處呢?

大多人認識相聲的渠道是從春節晚會,于謙所說“相聲是街頭文化難登大雅之堂”此見解值得商榷一二。相聲並不是因為它的出處而登不了大雅之堂的。

相聲來自於民間的街頭文化,人們總是不約而同將它歸類到“俗文化”中去,但嚴格來說,這只不過是將文藝雅俗作為階級等級的產物罷了,這是歷史遺留的問題,乃至當下狹隘的思維定勢。

客觀上看,這些“街頭文化”毫無疑問也有著其“雅”的標準。

相聲也是一門能雅的藝術,何出此言呢?

要說誰能將相聲這個街頭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呢?此人就有,他就是相聲藝術史上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侯寶林

先生。他為了提高相聲的審美趣味,果斷拋棄了以往低俗難入大堂的非藝術成分。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侯寶林先生在相聲創作上重視相聲理論研究,潛心研究相聲說演的語言,透過“化腐朽為神奇”的方式將相聲帶到劇場乃至更高的舞臺,在觀眾心中留下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高雅的藝術之所以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並不是因為這門藝術本身的獨特,相聲的衍生沒有特點嗎?

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雅”字,藝術之所以高雅那遠遠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乃至傳承人形成一套嚴格的趣味評判標準和風格體系。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簡言之,相聲最大的障礙並不是它原生就是街頭文化,而是在於主題的開掘和藝術形式的創造上是否得到了正確的指引。

的確,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相聲界後繼有人著實是一大幸事,但以“功利性”而急於迎合當下笑點而將相聲變成四不像,這還不如不創新來得自在。

當然,我們大多數是門外漢,霧裡看花罷了。世人總說某些傳統藝術不能登上大雅之堂,這一觀點不敢輕易苟同。

畢竟,任何民間藝術都能夠雅俗共賞,最重要是是否有真正的傳承人將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而不是給民間藝術簡而易之換個包裝。

培養一個高超藝術水準的相聲從業者,或許才能將街頭文化相聲帶到大雅之堂吧。

于謙:相聲最大的障礙是這個,它本身就是街頭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民間藝術要想登上大雅之堂,就必須要在培養接班人方面下功夫。昨日因成今日果,前人栽樹後人涼,可別乘涼不及,根基就斷了。

當然,相聲一事,也非傳承即可,學會與時俱進是必然之結果,但在此結果之前,必然是保住先人們的精華之處,加以濃縮昇華,方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