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

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

《湧金門見柳》

(元)貢性之

湧金門外柳垂金,三日不來成綠陰。

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

貢性之在元代詩人中不算太知名,但他的這首《湧金門見柳》寫得委實出色,其中“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兩句,構思尤為精妙,詩意盎然,耐人玩味。在詩人筆下,枝葉搖曳綠意蔥蘢的柳樹恰好似一位春天的信使,給城裡的人們捎去了春回大地的訊息。現代畫家豐子愷十分欣賞這首清新委婉的小詩,曾為之創作了相關的詩意畫,同樣堪稱經典。

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

像《湧金門見柳》這樣,將柳樹作為春天的代表物象,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可謂俯拾皆是。唐代韓愈的名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贊曰:“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是我們都熟知的;在同名的第二首詩裡,他更是將柳色與春天直接聯絡在了一起: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

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同時代的白居易以一曲《楊柳枝詞》,勾勒出春風吹拂下柳樹的風姿綽約:

依依褭褭復青青,句引春風無限情。

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

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

賀知章的名詩《詠柳》,不僅用兩個新美的喻象描繪出春柳的勃勃生氣,蔥翠嫋娜;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將視之無形不可捉摸的“春風”形象地表現出來,立意新奇,飽含韻味,千古流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而在“七絕聖手”王昌齡筆下,閨中少婦原本青春年少,不識愁滋味,某日登樓偶見陌頭柳色,燦爛的春色不禁勾起了她對於從軍在外的夫婿的無限思念……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

類似的詩作在唐人作品中簡直不勝列舉,茲舉兩首:

《柳》

(唐)鄭谷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柳》

(唐)羅隱

一簇青煙鎖玉樓,半垂闌畔半垂溝。

明年更有新條在,繞亂春風卒未休。

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

除了是代表春天的物象,在古代,柳樹還寄託了人們的離情和別緒。大概是因為“柳”字與留字諧音,所以提到柳,便在人們的心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親人的意境。早在《詩經》中就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的名句,而最遲到漢代,民間便已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到隋唐兩宋時更盛。隋代無名氏的《送別》詩云: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

唐代長安東邊的灞水上有座灞橋,是東去洛陽的必經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風。因而灞水兩岸遍植楊柳。李白名下的《憶秦娥》詞中“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的灞陵,指的就是這座灞橋。唐代裴說《柳》詩:

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

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

怨柳樹無情,實怨離人無情。離人在灞橋折柳話別,難禁熱淚。杜牧《新柳》詩云:“

幾處傷心懷遠路,一枝和雨送行塵。東門門外多離別,愁殺朝朝暮暮人。

”白居易《青門柳》詩云:“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都是表達了類似情感。近代詩人、音樂家李叔同的《送別》:“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句,也是借晚風笛聲中的柳絲來抒發“知交半零落”後好友又要分手的傷感!

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

垂垂飄擺的柳條婀娜多姿,惹人產生無限情愫,所以古詩詞裡常特別以之來寫戀人間的惜別,更具深意。南宋大詩人陸游垂暮之年重遊沈園,故地遺蹤勾引起他對已故戀人唐婉的懷念,發出“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的詠歎。沈園老柳,鑑湖衰翁相對而泣、催人淚下。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中有“

柳絲長,玉驄難系

”的曲詞,依依柳絲雖是相思所託,但也無法系住張生的馬。經曲折追求而終成眷屬的有情人又遭離別,令人黯然銷魂。而北宋詞人柳永《雨霖鈴》中一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風

”,寫詞人送別情人酒醒後的心境,情景交融,將悽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更是創造出了一種特有的意境,成為眾口稱道的千古豔句。

柳色中的春光與離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