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精講:克己以歸性

傳習錄精講:克己以歸性

《傳習錄》23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王陽明說的“克己工夫”是什麼?“靜亦定,動亦定”,這是什麼定?定不是靜嗎?

:這一條可能是徐愛問的,因為他輯錄的。他講自己在靜坐時,感覺很好,但是遇到事就不行了。他問這是為什麼?

王陽明說,你這樣用功,不過是“徒知養靜”,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夫是什麼呢?是“克己”。你沒有在克己上用功,當然一遇事就不行了。王陽明因此說:“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靜上用功,只要一動,這個功就廢了,就沒有用了。可是人活在世上,怎麼能不遇事呢?靜坐只是在無事的時候才可以,但你不能一直靜坐啊,你總得生活、工作、與人相處啊!至少你也得吃喝拉撒吧?那怎麼辦呢?所以在靜上用功,只管得了一時,管不了全體。管不了全體的功夫,你還做它幹什麼?

真正的功夫,是管全體的,不是管一時一事的。儒家講的學問,王陽明講的心學,都是管全體的,因此要在本體上用功,在心上用功,而不要在境上用功,不要在一時一事上用功。

但是這樣做功夫,從哪入手呢?就從“克己”上入手。“克己”,就是克除自己的私心、私意、私慾,總之,就是要克除“我”。“我”沒有了,就回歸於真正的我了。

有“我”是假我,無我是真我,所以要“克己”。這就是“克己工夫”。

你為什麼要修靜?因為你要得靜,因為“靜時亦覺意思好”。而這是有所得,不是無所得,所以是有我,不是無我。這不是“克己工夫”,而只是“徒知靜養”。這樣修靜是養什麼?是養我,是養己,是養個私慾,而不是克己。

克己而無我,就只剩一個本心。這個本心,原本就在,所以動亦在,靜亦在;有事也在,無事也在;有我也在,無我也在。到這個時候,“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到這個時候,才是立在本心上。

立在本心上,才是真正做功夫。把己都克掉,把欲都去掉,把有都除掉,一無所有,就沒有靜,也沒有養了,還修什麼靜養?

那麼這種功夫,就跟靜養無關,只跟克己有關。做克己功夫,就不能只在靜時做,而要在動時做,特別要在有事時做。所以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磨就磨這個己,磨心上的一切有。心還求靜?心還求養?那都是要克的“己”。

王陽明講“心即理”。本心就是天理,就是我們真正的本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這就是規律。本來是動不了的,規律是改不了的,這才是真正的定。不是靜下來才能定,而是你想動都動不了。

如果一個東西,只有靜的時候才能定,動了就定不了了,你還修什麼呢?肯定也修不成。而一個想動也動不了的東西,你也不用修,只有這個東西“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即然這個東西不用修,那隻要知道就好了。知道這個東西,就叫“致良知”。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王陽明講“致良知”的意思了。

作者程東:

現代心學創立者。畢業於南開大學,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潭柘書院大先生。出版《真性論》《明心講談》《覺自在》《金剛經諦鑑》《壇經諦義》《心經揭諦》《傳習錄精講》《解老子第一章》等專著。

現代心學:

是立心為學、認識自己的學問。我是真實存在,我的存在是可以認識的。現代心學是一門新學,透過理解與實證的方式,開啟心門,把握規律,悟證本來,解決自我認知與存在的問題,從而破解大惑,真正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