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庖丁解牛”的啟示,什麼才是真正的養生

養生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那麼,究竟什麼是養生呢?有人認為,養生就是跑步,需要經常鍛鍊身體;也有人認為,養生就是按摩穴位,疏通全身經絡;還有人認為,養生應該從一日三餐的營養人手。

這些觀點各有道理,但若想全面瞭解養生的含義,首先應該從源頭的角度去審視它。“養生”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兩本古籍上:一處見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上,另一處則見於《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一文。

“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在中學的課本上都曾學過。“庖丁”是指古代宮廷裡專門從事牲畜屠宰的男人。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庖丁告訴梁惠王自己是如何宰牛的,介紹完後,梁惠王說了這麼一句話:“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翻譯過來就是:“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如何理解這一養生之道呢?我們還要從庖丁的三個成長階段說起。初學解牛時,他“所見無非牛者”,不熟悉牛的生理結構,解牛時只見到牛的整體外在形態。這時候的庖丁是一個“族庖”,解牛時經常用刀去砍劈骨頭,因此需要每月換一次刀;三年後“未嘗見全牛也”,因為對牛的自然生理結構瞭如指掌,

庖丁成了一個技術良好的廚子,但解牛時仍經常用刀割筋肉,結果需每年換一次刀;“方今”的庖丁,已徹底掌握解牛之道,解牛時能以心神去領會而不以目視,依循自然紋理,刀鋒切入空隙處,避實就虛,得心應手,所以他的刀在使用了十九年後仍像剛剛磨過一樣。

莊子在這則故事中,借庖丁解牛的情形,說明了養生之道。其實,庖丁的成長過程也代表了“養生”的三重境界。一開始,他在解牛時違背了牛的生理結構而傷刀,屬於違反養生之道的人;三年後,庖丁雖瞭解牛體的結構,但仍時常用刀割筋肉,刀鋒難免受損,

屬於那些不善養生的人;最後,庖丁解牛時能夠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遊刃有餘而刀刃無損,十九年的刀仍鋒利如新,屬於深諳養生之道的人。莊子所稱讚、追求的當然是第三重境界。

牛刀就好比是人的身體,如果順應自然規律來使用,十九年的刀也依然嶄新如故。但是如果不按章法使用,違背自然規律,牛刀的破損程度就會很嚴重。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晚上熬夜,白天睡覺,違背臟腑的工作時間;也有的人冬天在暖氣房裡吃冷飲,

夏天在空調房裡凍得手腳冰涼,違背了四季的變化。這些做法都沒有遵從自然規律,長此以往,身體也會像“族庖”的那把牛刀一樣,破損程度越來越嚴重。

《庖丁解牛》的故事還告訴我們,養生要熟悉自己的生理、身體特點,處處小心愛護自己,不可造次,不能胡來。只有熟悉自己、愛護自己,才能在步入老年後,身體仍如年輕時一樣健康。

來自“庖丁解牛”的啟示,什麼才是真正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