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救人方法是說他犯罪我有責

諸葛瑾救人方法是說他犯罪我有責

諸葛亮被認為是行事謹慎之人,後世有“諸葛平生唯謹慎”之說,不過,諸葛亮也有在帝王面前意氣風發,“指點江山”之舉動,在糧草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發起軍事行動的事例。而他的哥哥則不同,一生謹小慎微,就連和君主說話,也是察言觀色,說一半留一半,生怕惹得人家不高興。尤其是他替別人求情,更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絕。可以說,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才真正稱得上是三國最謹慎之人。

諸葛瑾救人方法是說他犯罪我有責

(圖片來源於網路)

諸葛瑾,字子瑜,比諸葛亮大七歲。漢朝末年,諸葛瑾避亂來到江東,正趕上孫策去世,孫權的姐夫弘諮將他推薦給孫權,和魯肅等人一同被孫權當作賓客接待。後來擔任孫權的長史,又調任中司馬。

三國中期,國家雖然在名義上還都屬於漢朝,但早已經分裂為不同的利益集團,因此,諸葛瑾和弟弟諸葛亮分別屬於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蜀國與劉備建立友好關係,他和弟弟諸葛亮都是因公事相會才見面,公事結束,私下裡就不再相見。在出使期間,先去接觸他方有實權的臣子,不管有沒有個人目的,這都屬於正常現象,不足為奇。諸葛瑾這次出使,是在兩家已經罷兵,荊州歸屬已經明確,只是簽訂一下友好條約加以確認的情況下來到成都的,私下接觸一下並無不可,但兩人因私不接觸,可見兩人都是非常謹慎之人。

諸葛瑾早期職務屬於文職,可以歸於謀士一類,所以對於孫權的言行進行諫止是經常性的事情。但諸葛瑾和他人不同的是,他在和孫權談話進行勸諫諷喻時,從未有過激烈直露的言詞,只是稍微顯示風度神采,粗略陳述意旨要義而已,也就是點到為止。即便如此,如果他覺得有不合孫權心意的地方,他就放棄這個內容而轉入其他話題,慢慢地再假借其他事情從頭開始,用同類事物求得孫權的理解,因此孫權心裡的不痛快便消散了。吳郡太守朱治,是東吳高層官員,孫權曾有埋怨他的地方,由於平時都是採取恭敬的態度對待,孫權很難親自去詰問責備他。但孫權的心裡又始終憤憤不平,所以無法排解。諸葛瑾揣摩明白了其中的緣故,但他不敢公開地說出來,就要求他自己用孫權的意思來訊問朱治,於是他就在孫權面前寫信,廣泛地論述事務的道理,趁機用自己的思想迂迴地推測分析孫權的想法。寫完信,他呈交給孫權,孫權很高興,笑著說:“我的思想解開了。顏淵的恩德,是使人更加親近,難道說的就是這件事?”

朱治是孫權父親孫堅時期的老臣,和張昭、程普等人同為輔佐孫權的大臣,孫權的那個孝廉還是這個人舉薦的,也難怪孫權不好直接責備他。要批評這樣一個人,還要使君臣不因此有嫌隙,實在是一件不太好辦的事情。但諸葛瑾先說服了孫權,再用自己的意思去表達孫權的意思,也真是讓人服了。

孫權還曾責怪校尉殷模,給他定的罪名令人感到意外。群臣有很多人為殷模說話,孫權的怒火更加旺盛,他與眾人反覆爭辯,只有諸葛瑾沉默不語。孫權說:“子瑜為什麼獨自不開口?”諸葛瑾離開座位說:“我和殷模等人都遭逢所在州府被人推翻、生靈被滅絕的不幸,因而放棄祖墳,扶老攜幼,撥開草莽田萊,來歸順聖人教化。在流亡的賤奴中,蒙受養育全生的福分,卻不能自我督察砥礪,以報答萬分之一的聖德,以至於使殷模辜負了恩惠,自己陷入罪惡之中。我認罪尚且來不及,實在不敢說什麼。”孫權聽了他的話,也很傷感,就說:“我特地為您赦免他。”

一般人在君主面前替人說情,無非是“罪不至此”、“曾經有功”或者是“讓他戴罪立功以觀後效”之類的詞語,相信上面的那些“群臣”也不過如此,但這些人之所以說服不了孫權,原因也在於此。但諸葛瑾卻說這是自己的罪過,是自己的不能“自我督察砥礪”,才使殷模辜負了“聖恩”,因而表面上孫權的傷感,實則是給了孫權足夠的面子,所以,孫權反過來給諸葛瑾面子,“特地為您赦免”了殷模。為什麼要說是給了孫權足夠的面子呢?因為這些人避亂離開了家鄉不假,但僅僅是為了生存,去處絕對不止你孫權一家!你孫權收留人家有“聖恩”,人家幫助你開疆拓土也有奉獻,孫權說是為諸葛瑾而赦免,也算是最好的藉口。還有一層,如果諸葛瑾像其他人一樣為殷模開拓,弄不好惹惱了盛怒下的孫權,有可能會惹火燒身。這樣一看,諸葛瑾救人的方法,可謂是千古一絕。

諸葛瑾這個謹慎小心的性格,給了孫權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當別人向孫權說諸葛瑾的壞話時,孫權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相信。

諸葛瑾以綏南將軍的身份接替呂蒙兼任南郡太守時,正好趕上劉備率領大軍向東討伐吳國,吳王孫權提出和解。諸葛瑾也給劉備發了封信,說明了利害關係,讓劉備認識到因為關羽之死引起的怨恨和漢朝先帝被廢哪個更為嚴重,荊州和天下相比哪個更為重要,依此勸告劉備罷兵。當時有人說諸葛瑾另派親信與劉備通報訊息,孫權說:“我和子瑜有生死不渝的誓言,子瑜不會辜負我,就像我不會辜負子瑜一樣。”到孫權成為吳王,諸葛瑾升任為左將軍,督察公安,授予符節,封為宛陵侯。

諸葛瑾由於考慮問題全面,掌握事物有分寸,不但為當時的人們所佩服,孫權也很看重他,重大的事情都要徵詢他的意見,有時候還會就個別問題徵詢他的意見。孫權稱帝后,諸葛瑾被任命為大將軍、左都護、兼任豫州牧。

諸葛瑾不僅在國事當中和皇帝面前做事謹慎,在家事和個人生活問題上也是謹慎小心。諸葛瑾去世前留下遺言,不要給他的棺材上油漆,用他平時穿的衣服給他裝殮,一應事務均要遵循節儉的原則。他的大兒子諸葛恪當時名聲就已經很響亮,孫權也非常器重他,但諸葛瑾常常嫌棄他,說他不是保全家族門風的兒子,並經常為此憂慮。孫權臨終前,將諸葛恪指定為首席託孤大臣,他在殺了另一位託孤大臣孫弘後,更是權傾朝野,氣焰熏天。另一位顧命大臣孫峻利用他新城戰役無功而返的機會,終於將他殺死,幾個兒子也先後被殺。諸葛瑾的爵位由二兒子諸葛融繼承,並代理軍隊的職位駐守公安。諸葛恪執政後,升任為奮威將軍。諸葛恪征討淮南期間,授予諸葛融符節,讓他率領軍隊進入沔水一帶,來攻擊西面的敵軍。諸葛恪被誅殺以後,孫峻派將軍準備逮捕諸葛融,諸葛融不知道該怎麼辦,服毒自殺,他的三個兒子全被處死。

諸葛恪才思敏捷,但卻缺少他父親那般謹慎。孫權臨終託孤,大司馬呂岱對諸葛恪說:“世事多難之際,希望您能每件事考慮十遍。”諸葛恪回答說,古人說“三思而後行,你現在卻讓我考慮十遍,這明明是說我諸葛恪愚鈍了!”諸葛融在外住軍期間,若沒有戰事,不是射獵講武,就是高會賓朋,還穿錦繡,追求綺麗,完全改變了父親之風。真不知這個一生謹慎的諸葛瑾,怎麼會有這樣兩個敗家的兒子,看來他“兒子不是保家之人”的憂慮,並不是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