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正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中這一篇,很多人覺得上一篇說為政以德,這一篇說詩三百,是不是這一篇歸類搞錯了呢?孔子的弟子在歸類整理中是不是真的搞錯了呢?其實要解答這種疑問,需要我們回到孔子生活的年代,先了解一下《詩經》。

我們現在能讀到的《詩經》,是孔子刪詩書定禮樂刪除整理後的《詩經》,起初的詩是孔子之前漫長的年代民間普遍流行的詩歌作品,主要是記錄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大部分是勞人和思婦的作品。

勞人思婦現在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是什麼人?其實很簡單,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可能家裡的老公出外務工,老婆在家裡照顧老人和孩子,務工的老公可能一年也就能回家一兩次,我們就稱這種常年在外奔波的人為勞人,理解了勞人,思婦就簡單了,也就是在家的妻子經常思念在外的老公。

其實無論詩詞還是歌賦,都是人的思想表達,就像我們覺得蘇東坡的詩詞寫得非常好,其實那些也是蘇東坡經歷了百味人生後寫出來的內心感受,而很多人讀完後經常有共鳴,這就是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就能流傳。

在孔子整理詩經之前,中國土地上流傳的詩並不止300篇,而是可能有3000篇甚至三萬篇之多,但是這些流傳的詩很多是民間創作的,雖然是普羅大眾都喜歡,但是有很多不正的東西,什麼是不正呢?

有了這個疑問,你就能理解為什麼這一篇會成為為政篇的內容了吧?孔子刪詩書定禮樂就是把一些“不正”的內容去掉,把有利於大眾傳播正能量的內容保留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的樣子。

當然那些不正的內容糾結是什麼樣的我們現在沒看到也不得而知,但是大家想想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所謂的不正,其實應該就像民間那句諺語:

狗肉雖好吃卻上不了正席

那孔子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的關鍵其實就三個字:思無邪!要從比較客觀的層面瞭解思無邪的涵義,我們先追根溯源,看看這三個字的最早出處。

魯頌第一篇《駉》:駉駉牧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魚,以車祛祛。思無邪,思馬斯徂。

論語-為政篇(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我們現代人看這一篇估計大部分人看著是雲裡霧裡的感覺,根本看不懂,我們來簡單描述一下這一篇的意思:在遙遠的牧場,有很多顏色各不一樣戰馬,還有很多車駕,車和馬的數量非常多,整個氣勢看起來非常的宏偉壯觀。

看了思無邪的出處,讓我們一頭霧水,如果孔子引用思無邪是這個意思,那我們只能解釋說詩經的305首詩,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氣勢非常宏偉的樣子。

那我們為什麼理解為氣勢宏偉的樣子呢?這個氣勢和孔子的為政篇的理念有什麼關聯呢?仔細研讀史料我們會發現魯國出現這一篇魯頌描述的就是當時的國君遵照古代聖王的治國方法,把魯國治理得兵強馬壯,一副欣欣向榮的樣子。

所以孔子在總結詩經305首詩的特徵時,就用“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說詩經經過孔子刪除後剩餘的這305首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這些留下來的詩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聖王的治國理念基本是一致的。

我們知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人在孔子的年代甚至在現在我們都稱之為聖人聖王,他們的治國理念都是非常積極正面的,都是符合廣大群眾的根本需求的。

到這裡我們基本就理解了孔子的弟子為什麼把孔子說過的這句話放在為政篇的第二章了。當然大部分人對思無邪的理解更多的是思想天真無邪,也就是說這些詩表達的是人們無拘無束自然而然表達出來的思想,這個理解應該屬於典型的望文生義吧?

由於時間久遠,文化經過時間的長河會漸漸衍生出不同的理解和引用,但是對於論語,我們還是更傾向於尋找它最初的涵義,這樣子我們才能更加接近先賢的思想,理解先賢所要表達的人生感悟,才能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

一知半解讀點書,今天分享的孔子的這句“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在歷史上有較多的解讀,我們今天用比較傳統的典故方式來解讀,不一定代表的是孔子最真實的意思,歡迎你提出自己的觀點,一起討論,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