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中的越文化

那秋生

一、《山海經》發源古越

《山海經》是一部記錄大禹在九州、四海行蹤的奇書,具有真實的歷史價值。記載了許多詭異的怪獸以及光怪陸離的神話,也是關於遠古地理的描述,包括了一些海外的遠古山川鳥獸,是一本具有歷史價值的著作。

《山海經》中“會稽山”之名分別出現了兩次:一是《山海經·南山經》中“會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湨。”二是《海經·海內東經》中“會稽山在大(楚)越南。”

《山海經·海外南經》:“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鳥為越族的原始圖騰(即護身符),越人自稱“羽民”,早已流行的鳥書與鳥語,鳥紋服與鳥形器,還有鳥居、鳥田……

《山海經·大荒南經》雲:“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滎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舜帝是“孝”文化的鼻祖,“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民間流傳的說法是:“烏乃舜之影。”“烏”是孝鳥。《山海經·中山經》雲:“又東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恆出入神人,夏啟而冬閉……熊山,帝也。”傳說中的黑熊,就是大禹的化身。

《山海經》中有竹山的記述,竹子是紹興的特產,《爾雅》載:“東南之美,有會稽之竹箭焉。”《禮記》曰:“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漢代趙曄的《吳越春秋》裡有一首《彈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只有八個字,描繪了古越先民用竹子做弓箭,捕獸獵物的情景。

《山海經·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這個“削”就是“梢”,即長竹竿,用來撐船的工具。《越絕書》曰:越人“水行而山處,以船為車,以楫為馬,往若飄風,去則難從。”

《山海經·南山經》中出現了“荼”字,這就是最早的茶,郭璞《山海經圖贊》中《祝荼草》雲:“祝荼嘉草,食之不飢。”其中《嘉榮》雲:“霆維天精,動心駭目。曷以御之,嘉榮是服。所正者神,用口腸腹。”“嘉榮”也是茶的別名,為後人沿用,越中也是中國茶的發源地之一。

二、《周易》的越地蹤跡

被譽為國學元典的《周易》,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種以“太和”為最高目標的天與人、自然與社會的整體和諧,其思維模式是一個儒道互補的新型的世界觀,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體現了中國思想的共同特徵。

相傳大禹治水到越地,在會稽山所得天書乃“通水之理”,猶如《周易》的八卦圖。從紹興古代地圖可以看出,就是陰陽相抱的魚形狀。陽魚首為會稽山脈,陰魚首為海浸平原,此與紹興的山水分佈可以對應。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恰似一幅活生生的八卦(乾、坤、震、巽、艮、兌、坎、離)圖了。所以紹興在古代還有一個“八卦之都”的美稱。

會稽虞氏家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的傑出代表,成為浙東《周易》學術的一個縮影。據《三國志·吳書·虞翻傳》載,他對朝廷的任用一概拒絕,專心做學問,為《周易》做註釋,完成了鉅著《易注》。魯迅在《會稽郡故書雜集序》中引用過虞翻的名言:“夫會稽上應牽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東漸巨海,西通五湖,南暢無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實為州鎮,昔禹會群臣,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鳥獸之殷,水有魚鹽珠蚌之饒,海嶽精液,善生俊異,是以忠臣係踵,孝子連閭,下及賢女,靡不育焉。”(《會稽掇英總集》)

紹興的老字號震元堂初創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震元”二字出自《周易》:“震”為八卦中的震卦(雷),五行屬木,主利於經營山林商品;“元”為其爻辭“元亨利貞”之首,含義是為善、為仁。贊雲:“店運昌隆三百載,譽滿江南數一家。”還有咸亨酒店:“鹹”也是《周易》的卦,象徵著靈感與感應;“亨”是通順的意思,即《周易》“乾卦”的首句“乾,元亨利貞”。

紹興市區與《周易》相關的地名更多了,如此深奧的中華元典學識頓時又變得通俗易懂了:大有倉(大有卦)、井巷(井卦)、柔遁弄(遁卦)、曲屯路(屯卦)、鹹歡橋(鹹卦)、利濟橋(既濟卦、未濟卦)、蒙泉(蒙卦)……《周易》的核心是“變”,64卦就是64個太極,每個卦都是活生生的,意味著任何事物都在不斷變化過程中,只是有時候變化的程度是人類肉眼所無法分辨而已。《周易》之“與時俱進、與時偕行、與時訊息”皆在渲染變化的力量,可見傳統文化的影響已深入地方、民間與人心之中了。

【來源:紹興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