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臺”是怎樣的機構?有什麼潛規則?

御史臺,中國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的官署名,東漢時設立,和尚書檯、謁者臺合稱為“三臺”。

設立的地點是宮城中藏書的石室——蘭臺,所以有“蘭臺”的別稱。設立時名義上從屬於九卿之一的少府。

“御史臺”是怎樣的機構?有什麼潛規則?

御史臺雖然是在東漢時建立的,可在其中辦公的言官御史可不是東漢才建立的。

御史制度,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因為曾經歷相國呂不韋把持朝政的事情,所以讓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有了一項職能監督丞相。

“御史臺”是怎樣的機構?有什麼潛規則?

呂不韋 劇照

因為御史大夫的工作除了監督丞相,還有幫助丞相處理政務,所以到了御史臺成立的時候,長官不是御史大夫而是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

御史臺的架構,除了長官

御史中丞

外,還有屬官

治書侍御史

,人數是兩個,職掌對有疑問的案子進行復核;

侍御史十五人

,分別掌管令、印、供、尉馬、乘五曹,監察舉劾百官;

蘭臺令史

,掌管章奏文書印工。

御史這套監察系統,除了御史臺本身,還包括御史臺的三個下屬機構。

第一個叫臺院

,它的臣屬是監督皇帝的侍御史,御史中丞一開始的職能也是駐紮在皇宮裡,監督皇帝;

第二個叫殿院

,下屬是負責監督皇宮內禮儀的殿中侍御史;

第三個叫察院

,臣屬是負責監督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監察御史。

這是御史臺最初被設立的時候的結構,三國時期,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子。到了西晉時期,因為符節臺併入御史臺的緣故,所以殿中侍御史擴充為四人,而侍御史的九人分別掌管吏、課第、直事、印、中都督、外都督、媒、符節、水、中壘、營軍、法、算這十三曹十三個部門。東晉時,殿中侍御史精減到兩人,減去了課第曹,但也增加了庫曹這一機構。

進入隋朝初年,御史臺的人吏部選用,結構是御史大夫一人、治書侍御史二人,侍御史八人,殿內侍御史、監察御史各十二人,錄事二人。

“御史臺”是怎樣的機構?有什麼潛規則?

隋朝第一位皇帝隋文帝 楊堅

在唐代,御史臺有兩次變遷,一度改名為憲臺、肅政臺。

北宋時期雖然有御史大夫,可御史臺長官還是御史中丞,因為這時候御史大夫已經變成了加官。而諸多御史也大多數有其他的事務,所以一般是兼任。

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大改官制,御史臺也沒有例外,臺院的侍御史減為一人,成了御史臺的次官;殿院的殿中侍御史變為二人,職權也變成了掌握監督朝會儀制,監察百官;察院的監察御史變為六人,分管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監察。

“御史臺”是怎樣的機構?有什麼潛規則?

元豐通寶

到了元代,元世祖同樣出於糾察百官善惡的目的,所以在至元五年(公元一二六八年)設立御史臺。

明朝初年同樣設立御史臺,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廢止了,到洪武十五年才復置,不過名字改成了都察院。那一年出現還有一個有監察權的機構,叫錦衣衛。

“御史臺”是怎樣的機構?有什麼潛規則?

朱元璋劇照

為什麼說言官們有潛規則呢?這是由言官們的特性決定的,這些人品秩一般都不高,往往不怕得罪官員,越得罪人,越是一條“終南捷徑”。比如左拾遺、右補闕就專門挑皇上的刺。明代對官員刑罰嚴重,但是言官們依舊是很活躍。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