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割股的目的為什麼會發生改變?

割股療親

這一風俗是中國古代孝道文化中一個較為新奇的風俗,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有重大的影響,這一風俗在唐朝得以快速傳播與發展。這一時期,大多數孝子在父母生病時割下自己的肉祈求能治癒疾病,如果這件事能得以傳揚,那這個孝子還會得到功名獎賞,這是一種在唐朝中後期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損傷自己另一方利益的

愚昧之舉。

但是其風俗並不是一開始就帶有蒙塵的

功名誘惑,

而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唐朝的割股目的由一開始的治療,供養,再轉變為療親,後演變為求取功名的手段。那麼為什麼唐朝割股的目的為什麼會發生改變呢?

唐朝割股的目的為什麼會發生改變?

一、古代醫學的肯定

唐朝的割股風俗最早見於記載的便是

《新唐書》卷195的《孝友傳》

,陳藏器是開元時期有名的醫林學究,他在《本草拾遺》中說“

謂人肉治羸疾,自是民間父母疾,多刲股肉而進。”

,人肉可以治療疾病這一學說是由他首先記錄下來的。

在醫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

割股療親

得到了古代醫學的肯定,給人們帶來了希望的同時也為這一風俗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很大程式上助長了割股風俗的傳播和流行。而唐朝初期受古代醫學說的影響,大多數人忍痛割股就是很純粹的為了醫治病痛疾苦。

唐朝割股的目的為什麼會發生改變?

二、外來佛教思想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演變發展,割股風俗隨之演變。從

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

,佛教傳入中國,王公貴族為了穩固統治,或是為了求得精神上的寄託和慰藉,普通老百姓為了從現世的苦難中短暫逃脫,大都皈依佛教,古代印度佛教中的捨身之說便隨之被人們所瞭解。

除了醫療外,割股也被賦予了捨身供養的性質。史料記載有“

(勛)初平王世充, 獲其故人單雄信,依例處死,勛表稱其武藝絕倫,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臨將就戮,勛對之號慟,割股肉以啖之,日:死生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

李勳割股肉以

啖單雄信,

為的是痛悼故人的將死,這一割股的性質應該是屬於

捨身供養

。因為佛教神秘而柔軟的感化,割股開始被注入了醫療以外的溫情,也不失對所尊敬之人表達情感的一種獨到的方式。

唐朝割股的目的為什麼會發生改變?

三、儒家禮制孝文化的影響

在唐朝中期,隨著儒家禮制孝文化的發展,以及其在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割股以治療親人被認為是孝子應有之舉,割股的風俗漸漸向療親的方向轉變。有史料記載

“友貞弱冠時,母病篤,醫言唯啖人肉乃差。

友貞獨念無可求治,乃割股肉以飴親,母病尋差。則天聞之,令就其家驗問,特加旌表。”王有貞的割股,在於療親,和以前純粹捨身供養的性質有所不同,割股之風,從武后以後,由

捨身供養轉變而為割肉療親。

在朝廷極力提倡禮制孝文化的大環境下,王友貞也因割股而受到朝廷的大肆旌表,割股療親在當時

社會遂即成為孝子所標榜

的行為,這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後來所謂的孝子,也都因割股療親而被朝廷授予的榮譽。割股的目的在轉向療親的同時也被迫與物質名利相關聯,慢慢也就失去了它原本治療或盡孝的純粹。

唐朝割股的目的為什麼會發生改變?

四、朝廷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

古代中國皇權至高無上,統治者為了加強統治,就要使人民都臣服於皇帝權威,那就必定要使

人民忠於君主忠於國家,

為國盡忠,為家盡孝是在儒家禮制下主要的意識形態,而忠孝自古就被視為一個整體。

皇帝要將忠孝觀念都根植於每個人心中,奴化人民,因此朝廷對割股這一現象加以

美化讚頌,

為的是

大力傳播忠孝觀念

,加強統治的同時也禁錮人們的思想,從而得以加強皇帝的統治。

皇帝給與割股之士大量的物質獎勵和褒讚,這表面上是給割股療親應有的獎賞和榮耀,但其實這給唐朝的割股療親帶上了一定的功利性質,致使當時的士大夫為了

求取功名利益對割股療親趨之若鶩

,但割股也由療親慢慢轉變為獲取功名利益的一場人們無奈但又無比渴望的表演。

唐朝割股的目的為什麼會發生改變?

五、總結

唐朝初期的割股被認為有治療的功效,所以大多數割股的目的都是治療疾病。同時,一些外來佛教的傳入,割股也帶上了捨身供養的目的,而能使之割股的物件也不一定是親人,可以說朋友或者自己敬重之人。隨著

儒家封建禮制

的加強,割股的目的開始向療親轉變。

後因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皇帝開始褒獎割股之人,割股慢慢轉向求取功名的作秀。割股療親在唐朝興盛,但在當時社會並不是所有人都肯定割股療親這一風俗。因為這一風俗有悖於

《孝經》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之說,也有人認為割股療親是

“人倫至孝”

韓愈也在

《鄠人對》

中表達了他對於割股療親這一風俗的批評,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孝行,並且還揭示了這種

“不孝之孝”

的弊端。希望這種風俗不要繼續在社會上流行,但是在面對觸手可及的名利,這一風俗自唐代盛行後就一直貫穿著中國古代,到明清都得到一定的發展。

割股從治療,捨身供養,逐漸演變為對待父母難愈之疾重要的應對方式,但在這個風俗目的演變其間卻漸漸丟失了最基本的孝文化的純真,反而帶上了表演和功利的性質,上層統治者大肆宣傳儒學禮制,以

一種忠孝觀念禁錮人的思想和觀念。

然而,這種

“愚孝”

的思想因為帶上了名利而被大多數士大夫所認同,割股療親這一風俗也在不斷演變中慢慢走向異端。究其唐朝割股目的發生改變的原因,最終還是因為

受朝廷加強統治

的大環境的影響和人內心對名利的渴望。

參考文獻:

(宋)歐陽修、(宋)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75

年2月11日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5月1日

(宋)薛居正等:《舊五代史》,中華書局,1976年5月1日

於賡哲:《割股奉親緣起的社會背景考察》——以唐代為中心 ,史學月刊,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