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古代城址結構的變遷

導語:

目前來看我國已知最早的城址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大溪文化的城頭山遺址當中,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全國各地開始出現普遍且大規模的城。春秋戰國時期則是出現了最早關於城市的定義,所謂“

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城市的出現伴隨著城市功能的逐漸明確,現代城市一般同時是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原始城市的出現也應該與區域中心的地位有關,但是原始城市的中心可能只是針對規模大小和居住人群的多少而言的,並不一定同時具有“城”和“市”的概念。原始社會的城市功能是什麼,它是怎麼從單一功能轉為後世的複合功能的呢?

從聚落中心到早期城址

聚落,是古代先民聚集產生的生活單位,通常是由房址、墓葬、灰坑、手工業區、廣場、窯址等生活單位構成。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在長江和黃河流域就率先出現了環壕聚落

。以後李文化小荊山遺址發現的等腰三角形環壕聚落為例,這種壕溝環繞聚落四周,根據壕溝內的堆積發現,當年裡面應該是灌水的,這種裡面注入了水的壕溝顯然是具有一定的防禦作用。

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古代城址結構的變遷

環壕聚落遺址

除了小荊山聚落外,長江流域的彭頭山文化夢溪八十擋也發現有這種環壕,除了壕溝外,甚至還發現了圍牆遺蹟,這種圍牆很有可能就是挖掘壕溝時取土形成的

。夢溪八十擋遺址聚落面積只有三萬多平方米,儘管這個面積在今天看來並不大,但是在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卻相當可觀。

這種環壕聚落的面積一般不大,這是因為環壕聚落是在一般聚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緣故

。此外這種環壕聚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社會,同一個聚落中生活的是一個或者幾個血緣關係形成的氏族部落。在一般性聚落基礎上形成的這種環壕聚落代表了一種區別於其他聚落的關係認同,生活在同一聚落中的人群比聚落外的人群有更加密切的聯絡。

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古代城址結構的變遷

氏族社會

對比同時期長江流域的聚落遺址,幾乎沒有發現這樣規模的環壕聚落,因此,這種早期出現的環壕聚落在當時社會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

。遼西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中同樣有發現時代稍晚的環壕聚落。在同一山地上共存著相距不到一公里的兩個聚落,耐人尋味的是,這兩個聚落之間彼此用壕溝隔開。由此可見,這種壕溝帶有區分與其他部族界限的作用。

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古代城址結構的變遷

半坡聚落遺址

早期城址的出現應該和環壕聚落的產生有關,無論是城頭山城址還是北方中原地區發現的西山城,都是在城址外側環有壕溝,而且用環繞壕溝的土砌築城牆。西安半坡遺址就是一處大型環壕聚落,儘管並沒有發展為城址,但是在規模上已經和早期城址不相上下。

根據不同的聚落規模和聚落髮展狀況來看,早期社會中產生了這樣的聚落劃分:一般聚落-環壕聚落-早期城址。

城市的出現與功能形成

城市一詞其實是一個複合概念,"城"代表的是城市具有行政功能,並且能最大限度地承載居民,"市"則是一個經濟概念,表明城市具有容納商業貿易的功能

。新石器時代早期出現的城址並不代表具有複合功能的城市,在功能上也並不如後世的城市那樣完備。

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古代城址結構的變遷

新石器時代城牆遺址

根據商業發展的歷史記載來看,我國商業發展在宋代發展到頂峰,而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有半官方性質的"草市"

。所謂的“草市”就是指一種露天集市,有點類似於現在北方常見的鄉鎮定時趕集的場所。目前發現最早的“市”是在東周時期秦都遺址中。市四周有方形圍牆,牆上有門,遺址中還發現有半兩錢及帶有“咸陽裡”字樣的陶器底。

早期城址可能並不一定具有明顯的經濟功能

。以成都平原發現的屬於夏商時期的三星堆古城遺址為例,城址略呈方形,牧馬河從城內流經,將城址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城址總共被劃分為祭祀區、手工業區和行政區三大區。三星堆遺址中最為著名的發現——三星堆祭祀坑就位於祭祀區,三星堆祭祀區也成為了三星堆古城中最為重要的區域之一。

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古代城址結構的變遷

三星堆青銅面具

三星堆城址的功能佈局特點也是許多史前城址的主要特點。

長江流域的良渚古城是新石器時代末期作為燦爛的古城文明,面積達到了三百多萬平米,由宮城、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設施四部分組成

。良渚古城內以宮城為主要區域,城內還包括居民區、墓葬區、手工作坊區、祭祀區等,城址規模宏大、功能結構完整,是史前時期城址的重要代表。

從早期城址到城市,最大的區別就是城市功能的增多

。早期城址從功能上來看,主要以防禦外敵和抵禦洪水為主。新石器時代末期,洪水滔天,史前先民們為了抵禦洪水,紛紛構建起來了高大的城牆使得洪水無法注入,並且還透過開挖壕溝的方式使得洪水排洩進江河湖海中。

城址功能的完善

從聚落城市的演進路徑來看,史前社會經歷了一般聚落-中心聚落(即環壕聚落)-早期城址-城市的發展階段。

從一般聚落向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除了面積發生變化外,還表現在城市的功能分割槽更加完善。

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古代城址結構的變遷

三星堆遺址鳥瞰圖

東周時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為了適應諸侯爭霸的形勢,各國紛紛建造封君采邑、國都小城以及邊塞長城等

。與商代的方國城址相比,東周時期的都城更加註意選址和分割槽的構建。東周時期的諸侯國都更加註重都城的防禦性,城址往往位於河流高地易守難攻之處。

以中山國都靈壽古城為例,城址位於高山之間,城市按照山勢高低起伏建造,滹沱河從城址南邊流經,城市的防禦性較好

。此外靈壽城還採用了東周時期都城流行的兩城制,其中西城較空,應該是作為郭城使用,東城尤其注意功能分割槽,東城內中北部主要是宮殿區、居民區和手工作坊區,西城主要是墓葬區,城外還發現有幾處大型墓葬區。

從新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古代城址結構的變遷

中山靈壽古城地圖

東周時期各諸侯國的都城設定很多都已經具備了後世都城的特點,如:多城制、都城中心制以及宗廟祭祀區和行政中心分開設定等

。不少城市還兼具經濟中心功能,如著名的齊都臨淄城、趙都邯鄲城等。經濟的發展使得各國紛紛鑄造貨幣,春秋戰國時期也成為了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重要高峰。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因為經營商業而獲得政治地位的商人。

結語: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聚落的產生是人們從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生活走向新石器的農業定居生活的結果。

中心性聚落的發展是氏族社會走向複雜化的標誌,社會的變化產生了聚落形態的變化。社會複雜化使得聚落等級差異也更加明顯,等級較高的中心性聚落儘管在功能分割槽上不太完善,但它作為聚落中較高等級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早期城址的出現是社會進一步走向複雜化的標誌,這一時期由血緣關係維繫的氏族社會走向以更為複雜的早期國家。城市的出現意味著社會需要容納更多的人群,甚至是需要接受統一的國家機構的支配,為了便於管理,城市功能分割槽被不斷強化。與此同時,城市的出現也反映出聚落等級的對立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