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來源: |洞見 ID:DJ00123987」

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作者:念念

(ID: cihuai_dushuhui)

不必與人爭長短,只與自己爭朝夕。

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14:29

來自人生五味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晏嬌朗讀音訊

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楊絳先生曾在古稀之年,寫過一篇散文《隱身衣》。

在她和錢鍾書先生看來,卑微是人間的隱身衣。

身處卑微時,世人就對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見而無睹。但只要自己擺得正心態,卑微反而能給人意外之喜。

“身處卑微,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

這是楊絳先生寫於書中的一句話,蘊含了深刻的處世智慧。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卑微,一輩子掙扎著求出頭,結果耗費了畢生精力,卻又落得一事無成。

其實卑微並不可怕,相反,一個人越有智慧,越安於卑微。

真正的成熟,要從經得起世事炎涼,看得透世間百態開始。

01

離開平臺,才能看清世相。

人在順境時,往往都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會自視過高,把平臺當本事。

殊不知,你能有所作為,能力只是一部分,更在於平臺給了你機會和資源。

知乎有一個熱門話題:有哪些真相,是你在離職後才發現的?

最高讚的答案是,當你離開這個位置,沒有了所謂的人脈,就會發現,“到哪裡都有飯吃”其實很難實現。

阿鑫曾經在一家大型企業擔任基層管理人員。

工作期間,由於他負責跟進的專案成效良好,讓他一度在本地行業圈內闖出了一番名氣。

被誇讚得多了,他開始越來越不滿足於現狀,多次找領導要求升職加薪。可畢竟他資歷尚不足,領導並沒有同意。

一氣之下,他索性提出辭職,決定自己創業。

創業之初,他信心滿滿,想著憑自己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人脈,還怕沒有資源可用。

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客戶知道他辭職的訊息後,對他就變了樣,再沒有之前的熱情。

有些留情面的,會聽他介紹一會新業務,有些則直接拒絕,態度宛如陌生人。

到後來,為了爭取客源,他不得不放下以前的驕傲,四處求人。

可即便如此,新公司由於經營不善,還是連連處於虧損狀態。

“我現在才知道,之前別人尊重我,不是因為我有多厲害。離開了平臺,我什麼都不是。”

想起自己曾經意氣風發的模樣,再對比如今的艱難現狀,阿鑫深有感慨。

所謂人走茶涼,舊事已往。

不管你在過去的崗位上得到多少認可,都只是平臺賦予你的光環,失掉這個光環,你其實就是個平凡無奇的人。

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你也遠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重要。

這就是世態的真相。

雖然聽起來有些殘酷,但只有經歷過從高峰到低谷的轉換,方能知人情冷暖,識人心真假。

人在低谷時,生活才是最真實的模樣。

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02

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世界。

人生在世,天資不同,志趣不同,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抵達高處。

如果現實條件不具備,卻又一味強求自己有所作為,只會越活越累,備感失志。

老話說得好:煩惱皆因強出頭。

很多痛苦,都來自於能力與慾望不相匹配。

聽過一個寓言故事。

山上的寺院裡有一頭驢,不甘心每天過著拉磨的平淡生活,便總尋思著要外出見世界。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驢得知有個僧人要下山買東西,自告奮勇陪同。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後牽著它返回寺院。

路上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對它頂禮膜拜。

一開始,驢頗有些慌張,可看到一路上都是這番情形之後,它就飄飄然了,心中美滋滋地想,原來人們如此崇拜我。

到後來,當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它還會趾高氣昂地站在馬路中間,無比得意地接受跪拜。

回到寺院裡,驢就此認為自己身份高貴,不應該再拉磨這麼低等的事情了。

僧人無奈,只好放它下山。

剛到山下,驢就遠遠看見一群迎親隊伍敲鑼打鼓迎面而來,於是又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然而這一次,等待他的卻不是人們的跪拜,而棍棒相加。

驢被打得奄奄一息,逃回寺裡。它傷心不已地告訴僧人:“原來人心這麼險惡,第一次下山時對我頂禮膜拜,今天又變了模樣,對我狠下毒手。”

“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不是你啊!”僧長聽完,搖頭嘆息道。

能力不足卻又心比天高,是一場災難。

其實最怕的不是身處低位,而是認不清自己的份量,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在這種狀態下,追求的都是根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哪怕再怎麼費心費力,也註定會兩手空空,白忙一場。

古語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人貴在自知。有多大手,就端多大碗;是什麼料,就充什麼用。

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一個人只有認得清自己是誰,才能活得明白,活出智慧。

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03

正視人情,才能看透人心。

民間有句俗話: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

世事起伏無常,生而為人,誰都不會一帆風順,也不會永居低谷。

《孟嘗君列傳》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孟嘗君原是齊國宰相,喜歡招攬人才,門下曾有食客三千。

後來孟嘗君因為名聲太盛,被齊王罷免了官職,賓客們看到孟嘗君失了勢,就一個個都離開了。

所幸在馮諼的幫助下,孟嘗君得以被齊王召回並恢復了宰相官位。之後馮諼駕車前去接他,一路上,孟嘗君哀嘆起了過往。

他說,我平常喜好賓客,樂於養士,接待賓客從不敢有任何失禮之處,可賓客們一看到我被罷官,都背離我而離去,沒有一個顧念我的。

“如今那些離去的賓客要是敢來見我,我一定唾他的臉,狠狠地羞辱他。”

聽了孟嘗君這番憤慨,馮諼回覆了這樣一句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

意思是,萬物都有其必然的終結,世事都有其常規常理,您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

看孟嘗君不理解,他接著解釋道,“就像生命必然要走向死亡,富貴的人多賓客,貧賤的人少朋友,這也是事態發展的必然趨勢。”

不得不說,馮諼是一個內心通透的人,因為他擁有認清世相的智慧。

正如《文中子·禮樂》有言:“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

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事之常態罷了。

很多人習慣了在得意時對人情往來習以為常,到了失意時又開始怨天尤人,各種意難平,說到底,是雙重標準在作崇。

人性難懂,人心難測。

成年人的世界,很難用簡單的善惡來評判一個人,每個人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匱乏暗疾、矛盾分裂、輾轉不由己。

很多事情,倘若自己都做不到,又何必對他人求全責備?更別提簡單粗暴地評判,甚至是道德綁架了。

那樣只會既傷害他人,又給自己徒增無限煩惱。

看待人間世態真相,要擺得正心態,放下得姿態。

以冷眼觀世事,於靜處洞人心,才是最好的方式。

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04

瞭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

有人說,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用這句話來形容楊絳先生,再貼切不過。

在他人眼中,她和錢鍾書先生都是不太擅交際的人,不愛參加所謂的名謂流會,也不常外出。

作品出版時,一般作者都會忙於做籤售和宣傳,可是楊絳卻從不為之。

2004年《楊絳文集》出版,出版社準備邀請楊絳籌劃其作品研討會,她風趣回絕:

“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她始終拒絕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在她看來,跟那些有頭有臉的人往來,是一種負擔,她更喜歡安安靜靜地過自己的日子。

錢鍾先生在世時,她一心專注做賢妻子,寫文章。家人相繼離世後,她乾脆就閉門不出,讓自己遠離俗事喧囂,完全融入文字的世界。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不識人情,但事實卻是,這份不世故,正是緣於最懂世故。

楊絳先生曾在《隱身衣》中寫道:

“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因為深知世事無常,人情複雜,所以才更希望能將自己藏身人海,如此方能不受拘束和干擾,專心治學,過喜歡的生活。

人生好壞,與地位尊卑無關,關鍵在於,你是否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有智慧的人,都是早已看明白這一點的人。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是寫在《楊絳散文》卷首的一句話,無疑也是楊絳內心的真實寫照。

因為了解一切,才能原諒一切,才能體會不爭的境界。

一個人若是足夠了解自己,便不會小看別人,也由此才會體會“與人無爭,只做自己”的自在。

不爭,是一種風度,一種慈悲,更是一種自我成全。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不爭不顯,方能寧靜致遠,方能自渡和渡人。

將人情世故看透看輕看淡,不去奢求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只做切實的努力,人生就會變簡單自在得多。

楊絳: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05

有人說,生命是一趟旅程,一路走來,你會經歷很多人與事,也終會看清世態炎涼,人心不古。

其實人的強大,就是這樣一步步從世事考驗中錘鍊而來的。

高貴也好,卑微也罷,無論身處什麼樣的境遇,屬於自己人生的路,終歸要靠自己走好。

不必與人爭長短,只與自己爭朝夕。

能告別浮華,守好本心,踏實而行,就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才華。

點個

在看

,願你看清生活真相,依然熱愛生活;即使身處卑微,依然心有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