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動用22萬人施工,集行洪、灌溉和航運功能於一體的秦淮新河,如今美成這樣!

歷史背景

秦淮新河從東山西面的河定橋至入江口共長16。88公里,河面寬130至200米不等。該河於1975年開工建設,1980年建成通水,是整個秦淮河水系中形成時間最晚的一條下游入江分洪道,

它集行洪、灌溉和航運功能於一體

,是南京市南部地區的一條重要通江河流。

它較好地解決了秦淮洪水入江通道的問題,大大減輕了南京主城區乃至秦淮河中游一帶的洪澇壓力。

曾動用22萬人施工,集行洪、灌溉和航運功能於一體的秦淮新河,如今美成這樣!

△ 秦淮新河工程施工(1975年開工建設)

技術難度

由於歷史條件所限,工程當時全部採用

人工挖河施工

,參加人員涉及南京市、鎮江市所轄17個區縣,

參與民工總數達到22萬人

。整個工程於1980年汛前結束,當年河成行洪。在南京市多次遭遇特大洪峰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化解洪水的“功臣”。

曾動用22萬人施工,集行洪、灌溉和航運功能於一體的秦淮新河,如今美成這樣!

△ 秦淮新河工程施工(工程後期施工現場)

切嶺以下至梅山鐵礦為中段,為技術難度最大、工程量最浩大的一段。施工中需

開山切嶺,炸石上運

,這裡坡高路陡,難度很大。工程於1975年12月開工,至1979年11月竣工,歷時4年。

時江寧縣3萬民工組織6000人的專業隊伍,在

長200餘米、高差20餘米的斜坡道

上,鐵斗車上下賓士,人們此來彼往,川流不息,秩序井然。為回填粘土,將黃土從30多米的高崗上運到河底、河坡,層層鋪填夯實,再運來好的塊石護砌,

護面高15米,長達3公里

為了減少勞動強度,提高效率,民工們開動腦筋,自制了多種半機械化爬坡機等機械工具。工程要穿越梅山礦河井道上層,為解決這道難題,

在長達5公里的河床上,以15萬平方米鋼筋混凝土鋪墊

;工程量之巨,令人驚歎。

新河美化

秦淮新河初建成時,河上有橋樑1l座,除鐵路橋1座外,包括河定橋、鐵心橋、 西善橋等10座橋樑,被稱為

“十虹競秀”

,並於1984年被列入

“金陵新四十景”

如今以南京南站為樞紐的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鐵線雙向鐵路橋都橫跨秦淮新河,穿過韓府山從大勝關鐵路橋過江,成為秦淮新河上下游一道亮麗的景觀。

曾動用22萬人施工,集行洪、灌溉和航運功能於一體的秦淮新河,如今美成這樣!

△ 秦淮新河,鐵心橋日落

近年來,南京市政府規劃建設的

“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

。18公里秦淮新河景觀帶與明外郭城一起被列入南京環城“百里風光帶”建設工程,沿河要形成

“一脈、兩岸、四段、六核心”

的總體構架,進而形成南京南部景觀廊道的核心組成部分。建成以後,它將形成一個全長50多公里的人文走廊、生態綠廊和休閒長廊。

2012年,位於鐵心橋至梅山之間的切嶺景觀示範段建設工程已經完成,示範段長達3公里,山峙相連,平均切嶺深30米左右,因兩岸山體聳立,岸壁高懸,風光綺麗,故有

“小三峽”

的美譽,兩岸還有

綿延近2000米高大的香樟林

,它的迤邐風光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

曾動用22萬人施工,集行洪、灌溉和航運功能於一體的秦淮新河,如今美成這樣!

△ 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切嶺示範段(切嶺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