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前言

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歷史在經歷長期的亂世之後,儒學也在隱顯起伏的跌宕中,終於與社會歷史相結合,成為漢代的主體意識形態,並確立為此後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回顧此一歷史時期,就會發現漢初是一個不斷反思、總結經驗,探索、改善政治理路的過程。

西漢之初,草創帝業,一方面接秦之弊,一方面承秦之制,在黎民飽受秦時苛政之苦後,社會亟需休養生息,此時將黃老之學引入政治領域,其因循人情的特質有效地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民間經營事業的巨大發展,對於黃老思想在特定時期的治世價值,漢初歷史已經給予證明。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漢武帝畫像

西漢之初儒生們沒有得到尊崇,因此,漢武帝選擇儒學成為主流文化,基於

一下幾個

方面

此一時期,雖然漢初儒生們一直積極進取,但卻沒有得到統治階層的尊崇,雄才偉略必須伴有豐富的物質基礎,在國傢俱備這種條件後,正逢漢武帝是一位憧憬有所作為的雄主,這時他欲建功立業,就需要儒家思想從意識形態上給以支援。

此外,社會單向度發展經濟帶來的弊端,亦需要人文精神的關懷,因此,漢武帝朝終擇取儒學並自此成為主流文化延綿歷史兩千餘年,這既有漢初儒者的努力,又是歷史的選擇: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漢武帝劇照

其一,從歷史的演進看,社會自週末季世以來長時期陷入政治混亂,戰爭頻仍,民怨沸騰。西漢繼秦再次建立帝業,但立國的基礎可謂迴歸了原點,他們必須探索國家治理的收效路徑,以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轍。這就要求君臣們必須謹小慎微,擇取一條合乎長治久安的治國理路,不斷解決現實中的社會問題。

西漢初年,他們致力於在社會政治實踐中解決這些問題,以終努力臻成富裕和文明並行的繁華盛世。可以說,漢初社會儒學與之互動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西漢皇帝列表

其二,從理論和邏輯看,漢初社會選擇儒學是歷史的需要。當然,儒學得以見用,與儒生的積極努力關聯密切。儒學能夠在社會得到應用,在漢初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漢初幾任皇帝起初並不重視儒學。

漢高帝曾取儒生冠溲溺其中;漢惠帝、高後重用武力有功之臣;漢文帝原本喜好刑名之言;漢景帝不任儒者;甚至漢武帝也是一位儒表法裡的皇帝。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漢高祖

畫像

漢儒因時勢而權變,善於變通斡旋,把握時機分寸,透過建言、著述等方式積極參與政治,這樣就使儒學越來越受到統治者的重視,進而促使更多的儒生參與政治,擴大了儒家的群體力量。並且秉承孔子儒家不尚空言,力求見之行事的理念,既能稽先王之制又能立當時之事,博古通今。

如:陸賈述存亡之徵,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深切著明地闡述歷史上國家存亡,政治得失以及是非成敗的真實案例來進行論證。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陸賈

畫像

類似自古以來,未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自古極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而民必勝之的言論比比皆是。秦亡未遠,漢儒以史為鑑,結合漢初的歷史實際,有效地勸誡統治者為政以德。

其三,儒學的修身標準形塑了漢初士人的政治品格,這對漢初儒學與社會的互動奠定了基礎。鑑於漢代歷史的演變,漢初儒生與時俱進,通權達變,立足漢代的歷史實際,積極思考當時的具體問題。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董仲舒畫像

如:叔孫通初隨劉邦時,得知劉邦不喜儒生,便改為楚人的裝束。當時,跟隨他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他一直沒有推薦他們從政。直到漢立後,漢高帝認識到了儒學的重要性,叔孫通才積極薦舉儒生們為吏,並多數作了郎官。

另外,漢初儒生雖然注重變通,同時也堅持仁以為己任,以澤加於民、兼善天下為職志。他們不會依靠阿諛取容竊取名利,也不欺世盜名來危害社會。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叔孫通畫像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使儒學得以興盛,董仲舒結束仕宦生涯後為儒學推廣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董仲舒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證,他的天人三策被漢武帝採納,使儒學得以興盛。後來,由於秉性耿直,多次上疏與漢武帝諫爭,批評時政。又受到公孫弘的嫉妒,所以在五十八歲時,便結束了仕宦生涯。而他並沒有因此而頹廢喪志,而是致力於鑽研學問,專心讀書和著述。

為儒學的傳承和推廣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可見,以他們為代表的漢初儒生得志則為民請命,失勢就著書立說明道救世,堅守著孔子士志於道的君子品格。孔子儒家的真精神即在於此,心懷天下,既著眼於現實,又富於長遠的卓識,最終歸結為天、地、人心的和諧。所以,在實際上,漢初儒學與社會政治成功互動,是由儒家學說自身的特質所決定的。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董仲舒畫像

漢初七十年,社會政治的發展契合了儒學,也選擇了儒學。可以說,西漢早期的七十年,儒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既是人為的,又是必然的。

儒學產生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互動,說明孔子儒家思想,是基於對現實人間秩序的深刻思考

孔子儒學與社會政治實實在在地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是實質性的,這種結合在戰國時期無法實現,在秦朝時期也不會實現,而在漢初七十年,儒學與國家政治治理全域性性地聯結起來,這是儒學產生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漢武帝與董仲舒

在這樣的互動中,儒學同時也得到了實際的驗證,說明孔子儒家思想,乃是基於對現實人間秩序的深刻思考,而形成的系統學說,儒學產生於傳統中國社會的土壤,中國的社會政治問題,應該很好地利用和借鑑儒家學說。

總之,儒學具有強烈地關注現實社會的特徵,這由於儒學自身的特質所決定。孔子主張的庶、富、教三階段發展歷程完全切合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這三個階段是相輔相成、依次遞進的關係。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孔子石像

擁有足夠的人口是一個國家政權存在的基礎,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前提,更重要的,社會富裕是實現道德教化的基礎要求,如果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達不到一定的標準,就無從談及對人文精神的追求。

總結

同樣的,單向度發展經濟絕難實現真正的強盛,也難以維持長治久安,大治天下的理想終取決於整個社會的人文道德水平。

在經歷漢朝初期幾十年的發展後,儒學最終與社會政治緊密結合起來

孔子畫像

孔子富民與教民政治理路,是高度邏輯統一的,二者互為依附,都是實現大治天下的必要因素。

因此,這樣的邏輯在漢初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漢初七十年的歷史生動地告訴我們,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歷史時期,當社會生活的物質基礎基本奠定以後,社會人心的教化便成為當務之急,就應該著重興學重文,發展文化,實現國家的真正強盛,這對於今天的社會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內容來源:《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