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義,《春秋》說了什麼?真的是史書嗎?

《春秋》被譽為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被列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春秋》主要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間的魯國的歷史,因而《春秋》這本書就是魯國的編年史,《春秋》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麟經》《春秋》寫作手法上詞語簡練,對歷史事件的描寫上言簡意賅,全書共18000餘字。

由於《春秋》語言精煉的特點便出現了,對他進行全市的作品被稱為“傳”最為著名的就是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

《春秋公羊傳》是公羊高所著,《春秋穀梁傳》是穀梁赤所著,這兩本書都是在西漢初年寫成,這兩本書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為力圖闡述孔子的“微言大義”,闡述孔子所輯《春秋》的真正意圖。

《春秋左氏傳》是春秋晚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此書又被稱為《左傳》《左氏春秋》。左丘明是與孔子同時代人,因而左丘明對於《春秋》的詮釋勢必要比後人更為準確和真實,而且孔子對於左丘明的評價很高,兩人的性情也十分相近,《論語-公冶長》中的記述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拿自己與左丘明同類並舉,足見孔子對左丘明的看重。如此說來《左傳》才能真正體現孔子的真意。

作為史官的左丘明在詮釋《春秋》的時候充分重視了這本書的歷史價值,在歷史事件的描繪上加重了筆墨。左丘明尤為擅長敘事在記述歷史事件時條理清晰,內容詳實,使人們更好地瞭解了《春秋》中所提及的那些時間。此外左轉在刻畫人物和記述詞令方面十分突出,描寫人物時細緻入微,而在描寫人的詞令之時又言辭巧妙,鞭辟入裡。正是《左傳》的這些特點彌補了《春秋》作為史書的不足,同時《左傳》的藝術表現力上也要比春秋更為優秀。

魏晉時期,人們開始在春秋的經文後面附上《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和《春秋穀梁傳》的傳文。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都是三傳。

對於孔子為什麼要編輯《春秋》早在西漢的司馬遷就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解釋。《史記》中是這樣描述孔子的動機的:“於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庸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從司馬遷的態度來看,孔子編輯《春秋》是因為“周道衰微”“諸事不行”道德不在。與其說一些沒有用的說教,不如讓真實的事件說話以此警戒世人。

此可見孔子編輯《春秋》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要記述歷史,而是要以歷史上發生的諸多事件來警示世人。周禮已經不復。希望世人能夠迴歸到周初的禮制之中,因而孔子的傾向性已經十分明確,能夠復歸周禮的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壞的,這對於《春秋》的史學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國著名學者胡適曾經這樣評價過:“《春秋》那部書只可當做孔門正名主義的參考書看,卻不可當做一部模範的史書看。《春秋》的宗旨不在記實事而在寫寫個人心中對實事的評判”。可以說胡適一語道破了《春秋》的寫作目的和內在價值。

《春秋》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部政治學著作。古往今來有不少人對《春秋》進行闡釋,不斷探究,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有人提出將《春秋》亦經亦史來看待,這似乎更加契合孔子著書的本意,能夠讓人更好得來認識這部書,讀懂這本書。《春秋》是中國文化典籍中的一件瑰寶,是值得後人不斷演習和探索的一部經典。

微言大義,《春秋》說了什麼?真的是史書嗎?

微言大義,《春秋》說了什麼?真的是史書嗎?

微言大義,《春秋》說了什麼?真的是史書嗎?

《春秋穀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