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紅塵寫眾生——訪吳敬梓紀念館

十八世紀中葉,一部產生於中國封建社會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不僅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典範,也是一部世界文學名著,與義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提起《儒林外史》,人們油然想到她的作者吳敬梓,一位出身仕宦名門而又磊落敗家,最終又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這位出生於安徽全椒縣的偉大作家,在歷經250年的歲月風塵後,其祖居地和誕生地,由地方政府在原址基礎上新建成吳敬梓紀念館,再度成為人們神往的好去處。

閱盡紅塵寫眾生——訪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康熙四十年(1701)生於清初最為知名的科舉世家。吳敬梓十三歲喪母,二十三歲喪父,二十九歲喪妻,三十三歲移家南京。乾隆十九年(1754)病卒,享年54歲。

吳敬梓紀念館坐落在全椒縣城北新襄河北河灣街,原北極閣地址附近,寬闊而漂亮的新襄河橫臥在面前,一孔大橋跨河躍過,直達紀念館大門正前方。該館始建於1959年夏,原址在縣城荷花塘畔平項山上,有紀念廳七間,兩廡十餘間,圍以花牆青瓦。

1964年閉館,1966年改作它用。1984年10月8日易址重建,1985年底竣工,1986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文人紀念館。

閱盡紅塵寫眾生——訪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紀念館是三廳四廡兩回廊的仿明清風格古典式建築,設門廳、過廳、正廳、展廳四部分,依山巒體勢分三個層次。門廳上方鑲嵌石額館名一方,為原全椒縣委書記、安徽省省長王鬱昭所書。門廳兩側,置巨大鼓形旗杆石四方,旗杆石為“探花第”遺物,象徵著吳氏家門前期的鼎盛。

入門廳,在第二層平臺過廳中間有一塊立碑,正面刻著魯迅手書:“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撾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這是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儒林外史》的評價,充分肯定了它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碑陰鐫刻吳敬梓生平。

正廳前草坪中央塑有一尊吳敬梓著長衫站立銅像,高約十餘米,長鬚,挺立,微睨,中年模樣。與正廳坐像俱為浙江美院葉慶文教授參依吳敬梓裔孫吳熾棨形象為創作藍本所塑造。

閱盡紅塵寫眾生——訪吳敬梓紀念館

立像後面是紀念館正廳,幾十根米紅廓柱拔地撐起的雄偉大殿。廳門口兩邊大門上懸掛康南海女弟子蕭嫻先生的一幅楹聯:“儒冠不保千金產,稗說長傳一部書”。廳內迎面為吳敬梓全身端坐雕像,但見吳敬梓手執書卷,若無所思而有所思。

上方懸樑匾額為王蘧常“名重儒林”、沙孟海“驚才曠逸”與鄉人所書“天獨予文”三方。“天獨予文”為吳敬梓《移家賦》中的句子,是作者“天生我才”之李太白式的狂放與自信,不失為吳敬梓個性與價值的極佳註腳。

正廳兩側懸掛文化名人字畫,何香凝的歲寒三友,臧克家的即題賦詩,老舍的手書魯迅句,範曾、程十發的吳敬梓造像,李苦禪父子的范進中舉圖等。還有劉海粟、林散之、費新我、蕭嫻、王遐舉、賴少其、李百忍等人的書法作品,郭紹虞、周谷城、商承祚、黃苗子等人的題詞。範、程的吳敬梓造像都不約而同地畫吳敬梓著明代便服,戴平民斗笠,畫家的見解值得玩味。

閱盡紅塵寫眾生——訪吳敬梓紀念館

在不少當代名人題詩中,有一首詩看上去不很起眼,但卻有一個很新的角度,即《儒林外史》不僅刻畫了舊時代知識分子扭曲的靈魂,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他們受制於封建專制統治的悲劇性命運,這就是陝西師範大學教授、當代詩人、唐詩研究專家霍松林先生的《題吳敬梓紀念館》詩:“圖貌傳神更寫心,一編開處見儒林。分明點破文人厄,誰識先生託意深。”詩中的“文人厄”三字,可圈可點。

正廳還陳列著各種版本的《儒林外史》。有臥閒草堂本、群玉齋本、齊省堂本,一直到最新出版的各家出版社本等數十上百種版本。還有英、俄、越、日、法、德、韓等外文版本,足見是當之無愧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

這裡展出的還有吳敬梓手書“奉題雅雨大公祖出塞圖”詩,是迄今發現的吳敬梓傳世的唯一手跡。兩淮鹽運使盧見曾(雅雨為其別號),於乾隆五年(1740)被誣,遣戍邊塞軍臺效力。是年四月,揚州八怪之一高鳳翰為其作《出塞圖》,圖中盧見曾騎馬,前後隨行兩人為弟子夏襄宸,棋友汪履之。

以上題詩的皆為一時名士,如鄭板橋、程夢星、江昱、李葂、錢陳群等。共有二十餘首。其中,位於綾圈右下端的吳敬梓題詩尤值一提,書法丰神,參合王趙,極及高逸秀拔,彌足珍貴。

閱盡紅塵寫眾生——訪吳敬梓紀念館

題詩為全椒籍文史大家丘良任先生在故宮博物院查閱資料時偶然發現,曾轟動當時。詩曰:“玉門關外狼煙直。毳帳穹廬特角立。鳴鏑聲中欲斷魂,健兒何處吹羌笛。使君銜命出雲中,萬里龍堆廣漠風。夕陽塞映明駝紫,霜花曉襯罽袍紅。顧陸丹青工藻繪,不畫凌煙畫邊塞。他日攜從塞外歸,圖中宜帶風沙態。技圖指點到窮髮,轉使精神同發越。李陵臺畔撫殘碑,明妃冢上看明月。天恩三栽許君還,江南三度繁花殷,繁花殷,芳草歇,蔽芾甘棠勿剪伐。”

西廡引人注目的還有一批反映吳敬梓家世情況的碑刻,其中西墅草堂碑刻兩塊,正反兩面蠅頭小楷,內容是吳敬梓高祖吳沛撰書的《題神六秘說》、《作法六秘說》,詩《觀獲》四首。

吳沛一生專攻儒業,卻以秀才終老,他把自己畢生揣摩八股文的經驗歸結為十二個字,每個字下面都有一段解說。所謂“題神六秘”、“作法六秘”,概言之就是八股文審題、佈局、謀篇、立意、體勢,吳沛以此十二字教子,五個兒子中除老二遵父命任家政外,四子皆成進士,時人稱“國初以來重科第,鼎盛最數全椒吳”。

閱盡紅塵寫眾生——訪吳敬梓紀念館

吳敬梓曾祖吳國對與名士王漁洋、納蘭性德交好,曾贈漁洋有“如此青天如此月,兩人須問大江秋”警句,在襄河邊建探花第、賜書樓,名其園為“遺園”,取遺世而獨立。這裡展出的“蓬園”石刻是吳國對的草書詩碑。《拜侯》一首殘句有“紅頰綻時銀燭爛,翠眉低處玉山頹”,手書詩有“一秋好雨多高菊,野老開門自賣花”。

兩代人留下兩種內容不同的碑刻十分有趣:吳沛“七戰皆北”,卻把八股文作法勒諸於石,吳國對為八股文探花,刻在石上的卻是“紅頰”、“翠眉”。“功名富貴無憑據”,看來,真正看破的還是吳敬梓。

東廡展出的是研究吳敬梓和《儒林外史》的專著、論文。從天目山樵到當代何滿子、何澤翰、李漢秋、陳美林、孟醒仁等人的著作,還有散見於報刊上的論文影印件。

此外,吳敬梓紀念館還仿古代全椒建“先賢祠”之習俗,另闢一室,名之為“先賢堂”,將全椒先賢(含個別旅居全椒,有重大影響的)予以繪像圖解方式展示於室內,漢有劉平、宋有張洎,明有憨山、戚賢,清有吳山尊、金兆燕、薛時雨等等,使人更加深入地瞭解西漢即已置縣的這塊土地,是淮南著名的山水古邑,文化名邦。吳敬梓生於斯,也印證了古語“人傑地靈”。

站在正廳外的臺坪上,隨銅像吳敬梓的目光方向望去,古老的探花第邊,拖板橋旁,彷彿就是雍正十一年(1733)的襄河碼頭。那年二月的一天,吳敬梓帶著續絃妻子和十五歲的兒子吳糧登上小船,懷著“逝將去汝”的心情離開全椒。在走完艱辛而又坎坷的人生旅程後魂歸異地他鄉。而今,全椒人耗巨資建成吳敬梓紀念館,以告慰一顆偉大的靈魂,“鶴歸雲外,應不戀橋邊紅葉、巷口烏衣”,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