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專家:脫臼復位後,還要固定3~6周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曹軼倫

電視中,不少角色在脫臼後只要“高人”一拉一拽,便可恢復如初,馬上就能活蹦亂跳。但實際上,脫臼後不僅不能隨便拉拽,即使成功復位也要固定3~6周,患處更不能隨意亂動。

骨科專家:脫臼復位後,還要固定3~6周

臨床中,脫臼的學名是“關節脫位”,是指外傷後,兩骨間失去正常的連線或關節面失去正常對合;關節復位,則是讓脫位的關節端“原路返回”,復位時間越早越容易,恢復效果也越好。

脫臼後,除了關節本身脫位,周邊的關節囊、韌帶、肌肉、肌腱等軟組織均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需要一定時間來癒合和修復。因此,復位後,患者需進行嚴格的關節制動,為受傷的軟組織爭取修復時間,否則關節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出現再次,甚至多次脫位,導致習慣性脫臼。

復位後的固定需要石膏或夾板“上場”,將關節固定在穩定位置,且患者不可過早或過度進行活動,一般需要3~6周,但不同部位的關節脫位需要固定的時間不同。臨床中,兒童橈骨頭半脫位最常見,俗稱“掉環”,雖然復位後可立即恢復功能,但也建議佩戴肩肘帶至少3周。如果是肩關節脫位、肘關節脫位,一般需固定3~4周。膝關節脫位常合併前、後交叉韌帶損傷、側副韌帶損傷,如果韌帶損傷但未完全斷裂,至少固定3~6周;如果合併半月板損傷,需固定6周以上。在復位後的固定期間,患者需注意以下幾方面:抬高患肢,將脫位關節保持在功能姿勢,有助靜脈迴流、減少腫脹;為了減輕疼痛,患者可在受傷後24小時內進行區域性冷敷;注意觀察患肢狀態,定期觀察面板顏色、溫度感覺和四肢活動等,如果發現患肢出現蒼白、寒冷,患處腫痛、麻木等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並配合治療。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