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著生活中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開了38年的鐘錶店 他難以捨棄

記錄著生活中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開了38年的鐘錶店 他難以捨棄

於嘉和的鐘表維修店。記者陳燁攝

沒有一個地方會比街巷更容易撫觸到生活的本色。在北侖柴橋老街,兩排店面房古樸陳舊,泛著厚重的年代感,它們既是這裡的守望者,也是這裡的記錄者。

於嘉和開了一家鐘錶維修店。從39歲到77歲,最好的時光都在這裡。“我兒子經常讓我把店面關了。喏,今天早上又跟我講,反正我是不肯的!”因為回望大半生,最值得回味和讓他無法捨棄的是發生在這家8平方米小店裡的人情故事。

技藝精湛、待客真誠,慕名而來的顧客不少

在柴橋老街,這家店並不起眼,沒有正兒八經的名字。

店裡的陳設像老街一樣滄桑。破損的牆體斑斑駁駁,3個玻璃展櫃擺成“U”型,將一張簡易的工作臺圍在其中,於嘉和靠牆倚著。檯面上放滿了鑷子、鉗子、螺絲刀等工具,一盞檯燈始終亮著。身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掛鐘,身側一面牆釘著的置物木板上,依次架起7臺老式座鐘。

於嘉和出生在上海,父親原在南京路上開鐘錶店。由於諸多原因,他在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離開家鄉到安徽,1964年又從安徽到了北侖柴橋。改革開放後沒幾年,他在老街租了一個店面房,傳承父親手藝。

於嘉和為人和善,加上技藝精湛,收費不高,慕名前來的顧客絡繹不絕。按他的話說,這些年就沒碰到過生意的淡季。“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收到三四十塊手錶,各種問題都有。平均下來,每天10幾筆生意總是有的。”

8月23日,記者到店的一個小時裡,採訪就被中斷5次。手錶沒電了、進水了、需要縮短錶帶,甚至更新日曆……很多顧客都是這條街上的熟面孔。

於嘉和處理起來速度也快,戴上專用寸鏡,用工具敲敲打打,小毛病一會兒就解決了。

“這塊手錶的時間每個星期都會慢兩三分鐘,幫我看看啊,過兩天來拿!”當天,一名男子騎著摩托車趕來,把一塊浪琴手錶遞到展櫃上,交代兩句便離開了。

“他是我的老顧客,在北侖城區工作,以前修表就是找我的,還介紹了不少生意過來。”

一場生意,交個朋友。這樣的老顧客太多了,於嘉和叫不上名字,但珍惜這樣的緣分。朋友相處,貴在真誠。他會認真檢修每一塊手錶,若是不能處理或處理後依然“發病”的手錶,也會提醒“何必再花冤枉錢”。

一方小天地裡,記錄著溫暖的人情故事

於嘉和所住的地方就在老街附近,步行不過10分鐘。每天早晨7點到傍晚5點30分,他就守在這裡。因常年戴著專用寸鏡,處理精細活,他的兩隻眼睛佈滿了血絲。

這些年,兒子不知勸了多少回,希望他把店面關了,安享晚年不好嗎?就在採訪當日,兒子又“碎碎念”了。

“開店這麼多年,顧客多,朋友也多,放不下他們的。”於嘉和說,現在回頭看,發生在店裡的很多故事也特別值得紀念。如果店關了,朋友不來了,那就真的只剩下回憶了。

兩年前,有一對夫妻拿著兩塊瑞士表找到這裡,那是他們第一次來到柴橋。手錶壞了幾年了,一直沒修,一次偶爾的機會聽說於嘉和手藝好,特意從寧波城區趕來。“其中一塊手錶要更換零件,購買零件我花了250元,兩塊手錶最後總共收了500元。對方一定要付1000元,我說交個朋友就好。”

第二次,這兩個朋友送來了兩瓶酒。至今,彼此還保持著微信聯絡。

去年,柴橋嶺下村有位八旬老太帶來一塊手錶,說是過世老伴的遺物。手錶有年份了,但不值錢,老太執意要修,只想留點念想。後來,手錶滴答滴答動了,她就將其擱在床頭櫃老伴相片的旁邊。

架在置物板上最高處的一臺老式座鐘是柴橋王家麓村村民前兩天送來的。七八年前,座鐘送來過一次,這回又壞了,90歲老母親實在捨不得,硬是讓兒子又拿了過來。

歲月更迭,手錶、座鐘背後的故事始終留在於嘉和的心裡。於他而言,這家小小的店面,聯絡著因緣分相識的朋友,也記錄著發生在這裡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寧波晚報記者 陳燁 通訊員 葉晶晶 鄭巧巧

【來源:中國寧波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