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小時候,偶爾隨父母去滴水巖老街趕集,至今仍能記得當時的情景。在我的記憶中,滴水巖老街曾經是滴水人民公社,滴水鄉人民政府的行政辦公所在地。在此期間,老街是比較繁華,人流量較大的集市,也是較重要的鄉村物資交流集散中心和水上交通樞紐。此地肩挑祁陽和零陵,以東屬於祁陽,以西毗鄰零陵香花壩。從滴水巖水運碼頭逆湘江而上,可達冷水灘和芝山,順水而下直達祁陽縣城。於是,祁陽口音和零陵方言允耳可聞,不以為奇。其風俗習慣相互影響,融為一體。此時的老街兩旁店鋪林立,人流川息,熱鬧非凡。

一九九五年,撤銷滴水鄉和茅竹鄉,兩鄉並歸茅竹鎮,辦公地點搬遷至遠離湘江的322國道旁。滴水巖老街便廢棄不用,從此失去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交流的功能,逐漸衰敗,從此默默無聞。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時代的發展,交通的進步,經濟和政治中心的重新組合,讓許多老鄉鎮日益邊緣化,最後退出了歷史舞臺,滴水巖老街也不例外。人在身處其境或擁有某些東西的時候,往往不會珍惜或重視。一旦錯過或失去之際,必定萬分遺憾和懊惱,或倍加懷念過去之種種。於是傷感或相思憂愁之情緒,便流露在字裡行間,以稀釋內心的遺憾和思念!

 今日再去滴水巖老街,已經找不到絲毫當初的感覺。物是人非多少能給人些許慰籍,而面目全非才真的讓人失落心寒。類似於傷人誅心的無助。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從馬家衝進入滴水巖老街的河邊羊腸小道已消失不見,這條曾記錄兒時成長,留下過歡聲笑語的鄉間小路,已經被雜草和灌木叢覆蓋。只能繞路而行,另闢蹊徑。

如果沒有路標,極有可能找不到舊時的路。

來到正門,昔日樸實厚重的青石門了無生氣,人流稀少。真成了建築文物。當年此門下如過江之鯽的人流已不復存在。正門外的一百多級青石臺階碼頭已被水淹沒。同時被淹了的還有滴水巖老街因此得名的滴水巖洞。湘江水曾在此形成近九十度的迴轉,因水電站攔河壩的水位上升,這裡變成了平靜的湖泊。當年在河邊洗衣家長裡短的少婦,和成群結隊戲水嬉笑的頑童,已成絕響。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山因有樹木蟲獸而有生氣和活力,鄉鎮因有人氣而自具魅力。如今人去樓空,頗顯寂廖。對面的瑟琶洲,三面環水,也恍若世外桃源,唯見青山樓舍倒映水中,未有雞犬相聞之景象。

 滴水巖老街由橫街和正街組成。像一個倒寫的“人”字。整個街道像一把刀,把一座山劈成兩半,房屋密密麻擁擠在山凹裡。街道兩邊的屋簷連成一條直線,下雨天,屋簷滴水成兩道雨簾,滴水成聲,據說滴水街也因此得名。

在社會和政局動亂之際,街道的構造和佈局,有助於自我保護功能。依山建立而易守難攻。據說,唐代就有人因戰亂而在此建城,並初具規模,旋即被毀。戰亂年代沒有一處可以置身事外。於是屢毀屢建,慢慢形成定居點。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很想去縣史館或地方誌深入查閱,徹底弄清這座袖珍城鎮的來龍去脈,由於俗務纏身,此種想法實在奢侈。

據可靠史載,滴水巖老街形成規模,最輝煌的歲月,當屬明清兩代。可惜的是,此地也很難找到明清的痕跡。最古老的建築至多追溯到民國,或者新中國建國前後,抑或更晚。也許街道上青石板的歷史遠比建築歷史更為悠久古老。

 走入正街,稍顯荒涼,街道兩旁的房屋破敗不已,斷垣殘壁,大門緊鎖。偶見的青磚黛瓦,才能找到一絲歲月的滄桑和殘痕。正街呈東西走向,大約長400米左右,街道寬約2。5米,高低錯落,青石板鋪就,可以步行,謝絕一切機動車輛。古時可以牽馬行走或騎行。兩邊店鋪林立,父母以前賣農副產品可以在店鋪門前擺攤。銷量可觀,可以購買日用百貨等日雜用品。街道上有一個規模頗大的供銷社,裡面的商品一應俱全。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其餘,可以在此理髮,可以買到糖油粑粑。也能吃上一碗米線湯,風味與祁陽縣城截然不同,夾雜永州和祁陽共有的味道。

來回一趟只能步行。空手而走尚且吃力。大人挑擔趕集,其辛苦可想而知。

從家裡出發,道路坎坷崎嶇。要經過毛家衝、馬家衝,上陡下坡,尤如波浪谷,全程大約五公里,要走一走小時左右。即便如此,滴水巖老街也是我們兒時最想去的地方之一。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由於姑媽嫁到香花壩,每年春節到姑媽家拜年,必須要經過滴水巖老街,經過的次數多了,時間長了,心裡便生出一絲莫名的親切感。

 街道共設五道閘門,用以自衛。在社會動亂,兵連禍結,強盜土匪橫行的時代,閘門有效的維護了小城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成為小城男女老少的守護神。

望著靜靜矗立的閘門,撫摸著門口兩邊厚重的青石塊和青磚,心中無限遐想。這些默默無言的青石,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艱難曲折,每塊石上都記錄了難以言說的傳奇故事,青山不語,故事流傳。滄海桑田,生生不息!

撤鄉並鎮後,老街人去樓空,繁華落盡,完成了自身歷史使命,卻無怨無悔。在晨曦和夕陽中送走平淡的歲月,也許最終歸於平凡是萬事萬物難逃的宿命。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新農村建設把三家村變成了一個現代農場,德輝景區應聲而出。農場景色宜人,風光旖旎,青山綠水,美景如畫,美得令人心曠神怡。自然風景如果附加一些人文景觀,則更令人神往。我想,市鎮村三級行政機關,應有把滴水巖老街合併為德輝景區的打算和規劃。

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相互依託,物質享受和情操陶冶相互促進,也許會成為新農村建設深度推進的可走之路,成為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走之路。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必須矢志不移,決不鬆懈。既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文明新風也是無形的金山銀山。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藉助既有的人文自然資源,發展德輝農場現代化農業,構建生態宜居的環境,形成農家樂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開闢三家村至瑟琶灣漂流水上觀光景觀帶。打造滴水巖老街歷史民俗風情一條街。至此,農家樂三架馬車並駕齊驅,從而對久居城市的市民形成強大的吸引力。

吸引城鎮閒置資本,挖掘人力物力,必將有力推動鄉村精準扶貧脫困工作,促進城鄉互動交流,從而提升城市和鄉村生活的空間和質量,起到一箭雙鵰的效益。

離老街不遠的江邊有一個巖洞,叫滴水巖洞,曾經被開發成旅遊景點,2011年11月,祁陽市浯溪水電站竣工發電,大壩蓄水後,洞口被淹沒就不能進去了,成為這次探幽最大的遺憾。

追尋歷史的腳印——滴水巖老街探幽

本想再坐渡船到對面的琵琶洲看看,但渡船遲遲不肯起航,眼看氣溫越來越高,防曬工作準備不足。只得返程回家。湘江浮光映在天邊照在臉上,這炎炎夏日下的滴水老街,算是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