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譯後記:但做好夢

《你值得過更好的生活》譯後記:但做好夢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有許多的感慨、聯想和反思。曾經的我,在十歲時,因一個回頭,空身忘我,恍如隔世,從此思考人生大事。大學時,因讀到百丈禪師的一句“一切言語,山河大地,一樣轉歸自己”,狂喜三天,得悟《楞嚴經》一語“十方虛空在汝心中,猶如白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換句話說就是“世界在你心中”。用本書的話說,整個宇宙都是你創造的遊戲場。如此一悟,也不難明白為何釋迦牟尼佛出生時會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也不難明白何為《聖經)開頭會說:“起初,祂(神)創造了天地。”

佛經和禪宗裡不乏對我們真實身份的詳細描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六祖壇經》: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效能生萬法。馬祖道一禪師: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

似乎,早在數千年前,人類意識的巔峰就被釋迦牟尼佛、老莊、孔孟、蘇格拉底、耶穌基督、査拉圖斯特拉等歷史上的聖哲到達過,他們留下來的言行錄就成了永恆的經典,成為指引人們達到同樣精神境界的線索。在數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似乎用所謂的科學再次證實了他們共同的發現。

如果我們本來的身份是無窮的力量、無限的智慧和豐盛,是如此不可思議,那我們何以會被束縛在“人”的這個軀殼或身份裡呢?

近代在西方世界傳得很盛的一部經典《奇蹟課程》說:“本來你在圓滿一體的境界裡,突然升起一念‘假如,假如,假如我不活在圓滿一體的境界裡,那會怎樣?’這一念起,頓時創造了三千大千世界。”

美國本土的一位覺者萊斯特・利文森曾說:作為擁有無限幸福的無限存有,我們在尋求這樣一種快樂:“我是一個個體,獨立於其他之外。”為了成就此念,我們創造了身體和物質世界。此生的地球之旅就是讓我們學會回憶起我們全然的自性,全然的自由和毫無限制。

近代教育家王風儀先生曾說:把自己當作一個全球看,是天理,沒有人我的分別,看天下為一體,就是天良。我就是全球,全球就是我,那有多麼大吶!心裡要常存著天下,和天為一體,行一事是代天行,說一句話是代天言,這樣心性自然發展了。

《開啟的世界》的作者阿勳提問到:如果有一天,有一個佛想直接體驗自己不是佛,而是一個凡人,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這些都是隱藏在這個世界裡的,指向真相的線索。可是如果在第一階段,我怎麼找得到?即使找到了,我讀得懂嗎?

似乎這一切的反思之後,又應了一句古老經典中說的話:“整個宇宙都在等待你的解脫,因為那也是祂的解脫。”整個宇宙就是大我,那麼,就是大我在等待身為“人”的這個我的解脫。我們的幸福取決於,大多數時候,我們是覺醒於我們的大我,還是侷限在重重束縛的人我。

既然如此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零極限》裡說:生命的意義在於每個時刻都能迴歸於愛。為了實現它,一個人需要知道,他對自己所造就的生命道路負有百分百的責任。他必須瞭解到,是他的想法創造了他生命中的每個當下。困擾並非來自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情景,而是來自對這一切的思慮。他必須意識到,根本就沒有“外在”這回事。

現在,你也不難明白,為什麼根本沒有“外在”這回事,因為世界在你心中,因為整個宇宙都是你創造的遊戲場。

在這方面,拜倫·凱蒂提供的“功課(The Work,或稱一念之轉)”這個工具,給許多人帶來了消除糾結念頭的福音。許多人在使用“功課”後,發現了事實的真相,從多年的痛苦和糾結中獲得瞭解脫和自由。非常巧合的是,拜倫・凱蒂的“功課”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是真的嗎?”本書作者則直截了當地告訴你,發生在這個世界裡的一切都是虛構的,都是全息圖,都是幻象,都不是真的。

由萊斯特·利文森創立並傳播的釋放法( the Sedona Method或稱塞多納術),也是用幾個簡單的問題將你帶入情緒的中心,並從中收回力量,獲得更多的自由。這和本書從彩蛋中收回力量的“流程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禪宗裡,有“悟後起修”的說法,其實說的也就是本書所謂的人性遊戲第二階段的內容。先悟到“本心、自性”,然後把各種煩惱習氣、貪嗔痴等習性一一轉化掉,透過什麼轉化呢?“無執或放下”。換句話說就是本書所謂的“不評判”,不把全息圖和幻象當真。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留下了達摩禪法的心髓:“二入四行”。其理入,是要舍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定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在人性遊戲第二階段,認清所有發生的一切不過是全息圖,是幻象(即舍妄),認識到真相是,所有發生的一切,是具有無限可能性的能量場中的模式,被灌注能量後顯化在全息圖裡而來的(即歸真)。所有的一切都是虛構的,都是幻象,都不是真的,包括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你及所有人(即無自無他,凡聖等一)。你需要承諾、耐心、自律和勇氣進行第二階段的功課,跨越“徹底解脫點”,放下你的懷疑和試圖想證明的種種想法(即堅定不移,不隨他教)。你不需要再定計劃,設定目標達成結果(即與道冥符,寂然無為),跟隨你受到的啟發,每一分每一秒地過生活,活在響應模式中(即活在當下,念起即行,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人性遊戲第二階段,當你遇到任何讓自己有不適感覺的人、事、物,不再把那些當真,不糾結在全息幻象裡,它們都是大我在過去放置在能量場中的模式所引發的結果,此時只要運用流程工具收回力量即可(即抱怨行:修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忤。經雲: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

在人性遊戲第二階段,你不再設定目標,不再打小算盤,不再刻意達成特定的目標,除非你受到的鼓舞和啟發讓你這麼做。每一分每一秒地過生活,活在響應模式裡,做那些自己受鼓舞和啟發而做的事(即隨緣行: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冥順於法也)。

在人性遊戲第二階段,你不再為滿足無窮的慾望,獲得安全感等限制性的需求而做事或生活,而是純粹為了樂趣,為了刺激和挑戰才去做那些讓你受鼓舞和啟發的事(即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

在人性遊戲第二階段,你把注意力從創造物(大千世界紛紜眾相),轉移到創造者(大我,圓滿的自性等)和創造過程(念起即行)上(即稱法行:即性淨之理也)。

似乎這樣看,當你走上人性遊戲第二階段的旅程,也同樣是踏上了行禪的旅程。只不過,你可以換一種心情過生活,你是在玩遊戲!也許到此刻你還不情願這麼看。

最後,談談我是怎麼創造出這本書的。當然,你也知道,我透過一個叫羅伯特・沙因費爾德的傢伙寫了這本書,然後一路傳播,最後通過幾個人,讓他們告訴我要我翻譯它(其實是讓我能仔細地、好好地讀它),於是我就翻譯了。於是現在你也能看到了,你透過羅伯特・沙因費爾德寫了這本書,透過我翻譯了這本書,透過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然後又透過網路或書店等方式知道了這本書,於是你拿起來讀,愛不釋手……

或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像孫悟空那樣,在如來佛掌(遊戲場)上跳來跳去,最後在其中一根天柱旁邊撒了一泡尿,然後寫上:“某某到此一遊。”————胡堯2015月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