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春日的荒野裡,有一種靜靜盛開的小野花——薇,儘管開得並不起眼,但是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那麼“薇”到底是什麼呢?

《說文解字注》裡解釋:薇,是一種野豌豆,蜀地的人稱之為“巢菜”。薇菜的種子、莖葉都可以食用,每年春天,它都會在田間地頭蓬勃生長。

白居易曾寫下“朝採山上薇,暮採山上薇。歲晏薇亦盡,飢來何所為”的詩句,大概意思是說:無論清晨,還是黃昏,都要在山上采薇菜來吃。

到了歲末,山上的薇菜也沒有了,還能拿什麼來充飢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薇菜早就成為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薇”在詩詞作品中的“出鏡率”很高,比如唐代王績的“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王維的“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等,都有提及。今天,我們就透過一首詩詞,來了解一個和“薇”有關的動人故事。

《詩經·小雅·采薇》節選

(先秦)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段詩文節選自《詩經·小雅·采薇》,這首詩以戍邊士兵的口吻,寫出了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以及對往昔時光的追憶。

作者以“采薇”起興,追憶往昔,表達了渴望回到故鄉的想法。田野間的薇菜採了又採,薇菜細小的嫩芽才剛剛破土而出。家鄉百姓的“采薇”,和他們面對艱苦環境的“采薇”充飢,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說了一次又一次要回家,轉眼一年就快要過去了,也沒能回到故鄉。“曰歸曰歸”,卻偏偏久戍不歸,隨著時間的推移,士兵的思鄉之情愈發急切。

詩的結尾,或許是漫天的雪花驚醒了作者,於是他從追憶往昔,回到了現實,繼而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

作者說:當初我離開家鄉,從軍出征來到邊疆時,還是春天,楊柳依依隨風搖曳。

如今我解甲歸田,返回家鄉的路上,伴隨著我的只有漫天紛飛的雪花,放眼望去,一派荒涼。一路上又餓又渴,我感到悲傷不已,腳步也隨之變得沉重,又有誰知道我心中的哀傷呢?

與“采薇”有關的歷史典故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夷齊采薇”了。根據《史記》記載:伯夷和叔齊,都是商代末期孤竹國君的兒子。孤竹君臨終前選擇叔齊即位,然而叔齊要讓給哥哥伯夷,伯夷認為父親有遺命,不肯接受,於是兩人先後離開孤竹國。

此後,兩人聽說周文王治理賢明,便去投靠,到達周國的時候,周文王已經去世了,途中遇到了周武王領兵討伐商紂。

於是他們攔馬勸阻道:“父親去世了不安葬,卻發動軍隊打仗,可以說是孝子嗎?做臣子的要去弒殺國君,可以說是仁者嗎?”

周武王堅持出兵征伐,最終天下都歸附了周朝。伯夷、叔齊卻以做周朝的臣民為恥,為了堅守節義,誓死不吃周朝的米糧,隱居在首陽山,終日採食薇草充飢,最終餓死在山中。

伯夷和叔齊,兄弟讓國、扣馬諫伐、恥食周粟,既體現出兩人對權勢的淡然,也表達出他們抱節守志的仁哲大義,可謂“古之賢人也”。

夷齊二人的讓國精神和“恥食周粟”的高尚氣節,使歷代無數文人為之動容,紛紛吟詩讚揚。

南宋詩人文天祥曾吟出“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的詩句,表達自己不屈的高尚節操。

南宋著名畫家李唐也曾以“夷齊采薇”的典故為題材,創作了一幅《采薇圖》。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采薇圖》南宋 李唐

絹本水墨淡設色 27。2cm×9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卷左側,描繪了遠處山下蜿蜒曲折的河流,一直延伸到畫面外,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中景山石嶙峋,畫家描繪山石時,採用大斧劈皴的筆法,先用濃重的線條勾勒出輪廓,再用墨筆橫掃出陰面,分出山石的陰陽向背。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景物主要集中在畫卷右側的近景,我們可以看到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旁的平地上。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其中一位,正雙手抱膝,神情平靜,嘴巴緊閉,大概在全神貫注地聽對方說話。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另一個人右手撐著地面,身體向前傾,兩人相談甚歡。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他們身旁有一個竹籃、兩把鐮刀,點出了採食薇菜為生的主題。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他們面容清瘦,儘管肉體上受到極大的挑戰,但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

如果細心觀察,還可以發現畫中圍繞兩位主人公的三棵樹分別是松樹、柏樹和梧桐,以樹喻人,象徵著兩人堅強、剛毅的性格。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伯夷、叔齊,始終堅持自己心中的道義,用生命詮釋了“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處世原則和偉大志向。而“夷齊采薇”的精神,在千百年間的口口相傳中,早已融入到每一箇中國人的骨血裡。

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原標題:《夷齊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