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姓氏是文化的烙印,中國民族千年歷史的印記

姓,左為“女”,右為“生”,由女字旁開頭的這個字代表了最初的母系氏族的烙印。在最初的採集漁獵為主的原始社會,男人需要外出打獵,因為基本很少出現在居住地,所以導致人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人們首先需要區分自己是誰生的,也就是誰是自己的母親,所以古時最初的八姓都是以“女”為偏旁部首,說是文字的組成的一部分,如: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隨著從採集漁獵轉變為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男人不再需要長時間的外出打獵,取而代之的是下田耕種,這時候男性的體力優勢得以凸顯,在氏族生活的重要性也逐漸高於女性,所以父系氏族逐漸取代了母系氏族。

雖然氏族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姓”的作用依然被沿用了下來。此時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部落人口的進一步增加,單純以“姓”區分的部落整體的方式已經不太適用了,所以人們又發明了“氏”來區分部落中的氏族。所以在詞典中“姓”和“氏”釋義有相同的意思,而這同意不同形的兩個字,代表著的是我們祖先歷史的變遷和烙印。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少數民族為何改姓,這是一種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隨著生產力和制度的進步,人們開始以受封賜的土地為單位聚居生活,所以我們會發現中國的百家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祖先受封的土地為姓氏。除此之外,一些名臣賢士的家族逐漸繁盛起來,便有後世子孫直接用祖先的名字為姓氏的情況出現。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因為周朝有著800年的國祚,又恰逢分封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所以周朝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姓名大爆發時期,為後來的百家姓奠定了基礎。秦朝一統六國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姓氏的組成也基本定型。

直到後來的漢唐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以及南方的少數民族,開始透過文化交流的方式,不斷融入到中原文化的當中,在此期間,很多少數民族出於對華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便選擇使用華夏民族的姓氏。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所謂改姓,也並不確切,因為有一部分少數民族其實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社會結構很多也有著母系氏族的特點。透過改性,這部分少數民族便逐漸融入到了華夏文明當中,成為華夏民族的一員。而那些如慕容、完顏以及耶律等少數民族姓氏,現如今已經極為罕見了。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再來說說滿族改姓,其實並非先例,歷史上的案例比比皆是

說道滿族的改姓,其實並非先例,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最大的一次要數北魏孝文帝的變風改俗。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後帶頭將拓跋姓改為元,所以歷史上也稱其為元宏,在元宏以國家為單位的大力推動下,漢服、漢語和漢字成為了鮮卑族人生活的一部分,並透過鮮卑貴族與華夏民族聯姻,更深層的融入到了華夏文化當中,後來的李唐王朝,便是這部分融入華夏文明的鮮卑人的後裔。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與鮮卑族的統一改姓不同,大部分滿族改姓都是民間自發的行為,當然,這裡也有一定的歷史背景。想當初八旗入關,滿族建立清朝以後,旗人的優待導致很多滿族人以身為旗人為自豪,因為能有一個滿族姓氏,是一件十分驕傲的事情。

不過因為滿語與滿族文字在使用上的便捷性遠遠不如漢語,彼此間相互翻譯的成本也很大,所以在清朝中期,便已經出現淡化滿族姓氏,效仿中原姓氏使用簡短漢字稱呼自己的情況出現。比如我們熟悉的大奸臣和珅,其實他的全稱應為鈕鈷祿·和珅。鈕鈷祿便是和大人的姓,但念起來確實很不方便,同樣的還有清朝著名的詞人納蘭明珠,其全稱應為葉赫那拉氏·納蘭明珠,足足九個字!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

這一情況在辛亥革命後發生逆轉,伴隨清王朝的滅亡,旗人的優待制度徹底瓦解,此時滿族人不但不為自己的身份驕傲,反而時刻擔心激進分子的過激行為,所以這一時期,很多滿族遺老遺少便將自己的滿族姓氏改為華夏民族的姓氏,以便更好地融入到生活當中。

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向前滾動,人類遲早會擺脫單純的以血緣(基因)關係區分民族方式,取而代之的將是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姓名則是文化的基因。

短短几個字的姓氏,背後卻蘊含著千年的歷史,以及華夏文明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