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清秋,快樂貼秋膘?

“稻熟瓜累歲有仁,烹雞割豕祀田神。

分腥不覺歸來晚,一幅雲煙擁醉人。”

古人過清秋,快樂貼秋膘?

這是唐代呂從慶所賦《豐溪秋社》一詩,“秋社”是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當天是個什麼景象呢?稻子熟了,瓜果累累,人們辛苦勞作了大半年,又一次享受到大自然的恩惠,於是殺雞、宰豬,做出香噴噴的佳餚,拿來祭祀農神。在秋社日,人人都能分到大塊兒新鮮生肉,還有好酒喝,等吃喝盡興了回家,恰逢夕陽西下,天邊大片朱紫色晚霞為醉醺醺的人們點綴歸途。

古人過清秋,快樂貼秋膘?

據《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記載,農曆八月秋社日,民間流行互相贈送社糕、社酒,就是專為祭祀土神、慶賀豐收而預備的糕點、美酒。皇宮搞的花樣更多,御廚把豬肉、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鴨餅、瓜姜等食材切成棋子大小的薄片,細緻調味,然後全部鋪在飯上,葷素交錯,滋味豐富,取名“社飯”。百姓人家,出嫁的女兒皆於秋社日回孃家,天晚了才離開,她的父母、兄弟姐妹會送她些新摘的葫蘆、棗兒,認為這些東西對她的孩子有益處,至少,是蘊含了某種祝福。私塾先生提前讓所有學生交些錢給他,他拿錢舉辦秋社聚會,要僱請幫工、相禮者、彈唱藝人,大家吃喝玩樂,熱熱鬧鬧,聚會結束,學生們每人都帶著花籃、果品、菜餚、社糕回家,家裡人也就跟著嚐了個鮮。

古人過清秋,快樂貼秋膘?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處處留”(宋·陸游·《秋思》),“村醅”即農家自釀的未過濾的酒,“社肉”正是前述社日祭神之牲肉。陸游筆下,莊稼人自家釀的酒究竟有多濃醇?酒液居然稠得像稀粥,痛飲幾碗,誰不醉倒?社肉更是隨處可見,這是屬於勞動人民的“酒池肉林”,絕非窮奢極欲,每一粒米、一片肉、一滴酒,均系勤勞所得,來自後土,歸於胃腸,正所謂“天道迴圈古到今”。

古人過清秋,快樂貼秋膘?

明朝宮廷在中元節過後,就要大吃鰣魚,並賞桂花了(見明·劉若愚·《酌中志》)。鰣魚有多好吃呢?宋代梅堯臣寫它“甘肥不入罟師口”,意思就是,鰣魚肉質再怎麼肥腴鮮美,漁夫也是不吃它的,因為要拿它賣個好價錢,說白了,養家餬口最重要,口腹之慾先放放吧。由此可知,鰣魚物美價不廉,一尾要價上千錢(見宋代詩人賀鑄所注),但它值得,老饕們情願破費。“蘆葉蕭蕭江上秋,鰣魚清酒解消憂”(宋·鄭獬·《江上》),秋有收穫之喜悅,亦存蕭瑟之憂愁,何以解憂?詩人分享了他的秘方——鰣魚搭配清酒,魚肉沾舌香嫩,瓊漿入喉柔甜,像這樣吃一頓不痛快,那就吃兩頓。

古人過清秋,快樂貼秋膘?

清代京城百姓的初秋,充滿水果芬馨。據《帝京歲時紀勝》(清·潘榮陛)所錄,金風起,聞秋聲,蘋果成熟,棗、梨上市。橢圓形的大棗叫纓絡棗,像橄欖那麼尖的叫馬牙棗,山棗口感鬆脆,酸棗又小又圓。梨子品種奇多,有秋梨、雪梨、波梨、密梨、棠梨、罐梨、紅綃梨等,若論解渴、醒酒效果極佳的,也就西苑產的截梨、北山產的酸梨這二種了。京城產的山楂個兒小、甜蜜,外地運來的山楂個兒大、酸溜溜,可以搗爛了製作紅潤晶亮的山楂糕,亦可加白糖吃,抵消酸味。還有拿榲桲做的蜜餞,和山楂有些相似,入口卻更香濃甜美,是遼東特產。

古人過清秋,快樂貼秋膘?

“頗思菱角問雞頭,且放蓮房擅早秋”(宋·陳造·《再次韻楊宰》),菱角、芡實,在農曆七月中旬即上市,愛吃初秋那一口清爽微甜風味的話,千萬別錯過。“紫玉乳圓秋結穗,水晶珠瑩露凝漿”(宋·張鎡·《鷓鴣天·詠二色葡萄》),夏去秋來,莫忘了葡萄,它們彷彿一顆顆寶石、珠玉,凝結甘潤汁液,嘗一嘗,真使人歡喜到了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