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在陝西省西安市的興慶宮公園裡,有一座漢白玉築成的仿唐代結構紀念碑,它是為了紀念唐代來中國留學、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阿倍仲麻呂而修建的。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大約兩百六十多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團,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其中,阿倍仲麻呂等人隨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是最為著名的。

他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與盛唐時期的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都有密切交往,並且感情深厚。在李白的傳世作品中,也有寫給他的詩作。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李白這首詩作《哭晁卿衡》,詩題中的晁衡,就是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的漢名。

阿倍仲麻呂在大唐開元五年,也就是公元717年作為遣唐使來到大唐,因為仰慕中華文化,學成之後並沒有回國,而是留在大唐繼續深造,甚至參加了科舉考試,中了進士,獲得了在唐朝做官的機會,深受唐玄宗的器重。

天寶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53年,已經五十多歲、在唐朝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阿倍仲麻呂被獲准回國,但不幸的是船隊在航海途中遭遇風浪,觸礁沉沒。

很快,一個關於“阿倍仲麻呂被溺亡”的訊息傳回了大唐,李白聽到之後,悲痛欲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日本晁卿辭帝都”,李白在詩的第一句就回憶起不久前歡送晁衡歸國的熱鬧場景。

當時長安朝野人士紛紛送別,連唐玄宗都親自題詩相贈,晁衡也寫下了“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的詩句,表達了自己依依惜別的心情。

緊接著,李白想象了好友歸國的船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場景:“征帆一片繞蓬壺”。

蓬壺,是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仙島,晁衡的船在風浪中顛簸在島礁眾多的大海上,似乎預示了一種危險的到來。

緊接著,“明月不歸沉碧海”,表面上是寫一輪皎潔的明月沉淪於無盡的碧海,實際上暗喻了晁衡的遇難,同時也以明月來比喻晁衡高潔的品德,更讓人心生無限的惋惜和哀愁。

最末一句:“白雲愁色滿蒼梧”,晁衡的離去似乎讓山河變色,連蒼天都滿面含悲,白色的愁雲籠罩著海上的蒼梧山。

李白在這裡以白雲含愁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憂愁,將聽到友人離去噩耗的悲傷抒發到了極致。

但是隨後,劇情發生了戲劇性的突轉。晁衡所乘坐的船確實在海上遭遇了風暴,之後漂流到今天越南一帶的海域,並且遭遇了海盜,同船一百多人全部喪生,晁衡經歷九死一生,於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輾轉又回到了長安。

李白的這首《哭晁卿衡》雖然是聽到了誤傳的噩耗而寫的,但真實地表達了失去好友的悲痛和兩人超越國籍的真情。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是李白誤以為好友阿倍仲麻呂被呼嘯的海浪吞噬,而留下的哀悼之詞,長歌當哭,令人動容。

古人讚頌海洋,又畏懼海洋,把它等同於災難。所謂“海夷不揚波”,也就是大海不起波浪、風平浪靜,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徵。所以大海在畫家的筆下往往波浪滔天,有著吞噬一切的力量。

傳世的宋畫中,有一幅《滄溟湧日圖》,這幅畫以團扇這樣小的尺幅,截取了茫茫大海中一個極其微小、但是又極其驚人的場景。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滄溟湧日圖》南宋 佚名

絹本設色 23。4cm×24。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中滄海倒傾、巨浪翻滾,如同咆哮的猛獸,又像鋒銳的利爪,掀起萬鈞之勢撲面而來。僅一朵海浪就如此澎湃,可想而知整片大海是何等的氣象。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海浪之上,雲氣密佈、氣氛蕭森,一輪紅日在翻湧的雲海中時隱時沒,充滿了一種呼之欲出的力量。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整幅畫的線條細密流暢、一氣呵成,既表現出海浪的澎湃之勢,也體現了畫家對水勢的細緻觀察和對水的形態的精準把握。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南宋畫家馬遠曾創作過一組《水圖》,馬遠能僅僅透過對水的不同姿態的描繪,就表現出種種不同的意境。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水圖》區域性 南宋 馬遠

這幅《滄溟湧日圖》和馬遠的《水圖》相比並不遜色,體現了宋代繪畫“水族龍魚科”創作的最高水準。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

阿倍仲麻呂有幸在與風浪的博鬥中撿回一條性命,最終歷盡艱險回到長安,李白和諸位好友見到他脫險歸來,也是喜極而泣。

此後,阿倍仲麻呂又在大唐生活了十一年,歷經肅宗和代宗兩朝,直至辭世。

他將自己永遠留在了最愛的長安,他與唐朝詩人的珍貴友情、他與大唐盛世的傳奇故事,也成為中日交流史上的佳話,代代相傳。

詩壇知己:李白與阿倍仲麻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