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為何棄用文言文改用白話文?主編戴逸:現在專家水平有限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直有易代修史的傳統,人們熟知的二十四史都是由後來的朝代修成的。從古至今,二十四史一直被歷代史學家視為正史,涵蓋了上自黃帝下至崇禎年間的所有歷史事件,其篇幅之浩瀚令人歎為觀止。據統計,二十四史共計3213卷,大約4000萬字,堪稱古代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

《清史》為何棄用文言文改用白話文?主編戴逸:現在專家水平有限

不過,從今年開始,二十四史的稱呼可能要改一改了。新增加的這一部史書,既不是《新元史》,也不是《清史稿》,而是史學家們翹首以盼近百年時間的《清史》。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歷史文化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搶救挖掘清朝歷史文化遺產,對每一個現代史學家來說都是責無旁貸的重任。在著名歷史學家戴逸的主持編撰下,這部史學曠世鉅著在今年終於要和大家見面了,這不得不說是史學界近百年來最令人激動的一刻。

其實,二十五史的說法早在民國初期就出現了,但是並沒有得到史學家的認同。1920年,清末民初學者柯劭忞在《元史》的基礎上,花了30年的時間編撰出了一本《新元史》,徐世昌認為應當將此書列入正史,於是就出現了二十五史的說法。幾年後,由趙爾巽主編、柯劭忞總成的《清史稿》面世,又有學者認為應當以《清史稿》代替《新元史》加入二十四史。

《清史》為何棄用文言文改用白話文?主編戴逸:現在專家水平有限

如此一來,就出現了兩種二十五史的版本。甚至還有學者認為,乾脆把這兩部史書都加入二十四史,湊成二十六史得了。不過,無論是加入《新元史》或者《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還是把這兩部史書都算進去二十六史,都沒有得到史學家的認同。因為在史學家眼中看來,《新元史》和《清史稿》都有其各自的缺點,無法與其他二十四史相提並論。

確切地說,《新元史》並不能算是官修史書,它應該算是私修史書,因為此書是作者柯劭忞在《元史》的基礎上獨力編撰出來的。而且,在有《元史》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再將《新元史》加入二十四史,可以說是毫無必要。而《清史稿》雖然是官修史書,出自於民國清史館,可《清史稿》並未定稿,其中的疏漏之處較多,倘若將其列入二十四史中,並不是史學家願意看到的。

《清史》為何棄用文言文改用白話文?主編戴逸:現在專家水平有限

自從《清史稿》面世後,史學家們一直想要重修清史,這被他們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因為一系列的原因,直到近百年後重修清史的計劃才順利實施。在推動重修清史中發揮關鍵作用的人,就是著名史學家戴逸先生,他也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負責統籌主編《清史》工作。

《清史》的編撰工作始於2002年,至今已經花費了20年的時間,燒掉了十幾億的經費,取得的成果也是相當喜人。根據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發布的資訊,《清史》全書共92卷,字數達到了驚人的3500萬字,比原先計劃中的篇幅多了200餘萬字。如此浩大的篇幅,堪稱是一個文化奇蹟,僅僅是《清史》這一部史書,篇幅幾乎就相當於其餘二十四史的總和。

《清史》為何棄用文言文改用白話文?主編戴逸:現在專家水平有限

在二十四史中,篇幅規模最大的是《宋史》,達到了驚人的500萬字。其次是《明史》,字數達到了280餘萬字。這兩部史書都先後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尤其是《明史》,更是前後花費了百年時間才編撰完成。而《清史》的規模,比《宋史》還要龐大7倍。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除了因為《清史》的史料更加詳實之外,還因為《清史》的體裁採用的是白話文而非文言文。

二十四史都是由文言文寫成的,為何《清史》用的卻是白話文呢?這其實也是當代史學家的無奈之舉。根據《清史》主編戴逸在《清史編撰體裁體例討論集》中公開的原因,《清史》之所以棄用文言文改用白話文,是因為現在歷史專家們的水平太差,沒有能力以文言文的體裁完成這部曠世鉅著。

《清史》為何棄用文言文改用白話文?主編戴逸:現在專家水平有限

戴逸此言並非說現在的歷史專家學術水平不行,而是說他們的文言文水平不行。因為文言文早已停用多年,現在的史學家雖然能讀懂文言文,可是卻沒有用文言文寫作的能力。尤其是在現在這種白話文的語言環境下,想要找一個既精通曆史又精通文言文的人簡直是難比登天。而且考慮到文言文也不利於普通讀者閱讀,所以乾脆用白話文來修《清史》,算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

不過,也有人對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其他二十四史都是文言文,為何《清史》要特立獨行用白話文呢?也有人認為,應該再用文言文修一部《清史》,如此才能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當然,這種觀點也有人反對,認為如果非用文言文的話,何不直接用甲骨文金文呢?對此,各位網友是怎樣的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