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故宮“慶生”大展,無論愛丹青還是好刷劇,這裡都有你想看的

10月10日,秋日為故宮博物院“鍍金”,權當送給這座博物館的93歲生辰賀禮。碧瓦飛甍,秋高氣和,快600歲的紫禁城裡推出了一系列“慶生”大展,值得觀眾駐足品味。

探秘故宮“慶生”大展,無論愛丹青還是好刷劇,這裡都有你想看的

花梨木嵌螺鈿玉石人物圖頂豎櫃

如果你好丹青,善賞風骨,南大庫的傢俱館、文華殿的“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是佳選;如果你愛刷劇,除了按劇中人物所居宮殿打卡,午門及東雁翅樓的“貴胄綿綿:摩納哥格里馬爾迪王朝展(十三世紀—二十一世紀)”正在講述摩納哥王妃的故事,壽康宮裡的“慶隆尊養——崇慶皇太后專題展”的主角兒是清宮劇中出場率最高人物之一的“甄嬛”;如果你想走近匠人的世界,東華門的古建館、箭廳武備館、永壽宮的“流金溢彩——烏克蘭博物館文物及實用裝飾藝術大展”、神武門的“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都值得細細瀏覽,千百年前的能工巧匠透過一件件遺世珍寶講述著“造物”故事。在這六百年的皇家宮殿裡,一日之間穿千年時光,品東西文化,是種多麼神奇的體驗。

探秘故宮“慶生”大展,無論愛丹青還是好刷劇,這裡都有你想看的

↑故宮永壽宮,“流金溢彩——烏克蘭博物館文物及實用裝飾藝術大展”將持續至11月19日。

文華殿 跟著“四王”賞景

如果清代也有電影圈,“清四王”——王時敏、王翬、王鑑和王原祁,無疑可以稱得上是一線導演,而他們擅長拍攝的是“風光片”。

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正在舉辦的“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特展”,無疑就是一場清代風光片扎堆兒上映的電影節。113件套文物定格的是數百年前的大好河山。

被合稱為“四王”,除了因為都姓王,且生活年代相近,更多是因為他們都遵從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傾心師古,精研筆墨,追求文人畫意趣。他們的畫在當時看都稱得上是“主旋律”。

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可以基本概括為:王時敏是王原祁的爺爺,也是他的繪畫啟蒙老師;王翬是王時敏和王鑑共同的學生。

可能也是因為這種剪不斷的關係,外行看他們的畫,常有一種“傻傻分不清”的感覺。專家說,他們四位的偶像也是出奇統一:董其昌、黃公望等。

探秘故宮“慶生”大展,無論愛丹青還是好刷劇,這裡都有你想看的

↑王時敏 《秋山白雲圖》

主持繪製《康熙南巡圖》卷的王翬60歲時以布衣應召入京,被賜“山水清暉”四字,聲譽益著。這次展覽雖然未曾展出這幅圖,但卻展出了《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眾所周知,《富春山居圖》後被燒成兩段——《剩山圖》和《無用師卷》。而這次展覽中,觀眾可以透過王翬臨摹版,一睹“富春山居”的原貌。

展覽中,還有一幅《富春山居圖》。這是王原祁52歲時仿《富春山居圖》的筆法創作的,他將手卷改成了立軸,在經營位置、山脈開合、筆墨運用等方面都顯示了深厚功力。相傳,王原祁常常御前染翰,康熙皇帝賜其“畫圖留與人看”。

“四王”中,年紀最大的是王時敏。他家世顯赫,是宰相之孫、太史公之子。入清後,他隱居不仕,以書畫自娛,被尊為“畫苑領袖”。展覽中,他的《秋山白雲圖》,是畫家58歲修建、隱居西田別墅時所繪,是多年研求黃氏眾多作品之後脫化而成,為其標準的代表作。

王鑑的《溪亭山色圖》也是一幅“臨摹圖”,仿的是元代畫家吳鎮的一件作品。畫面構圖疏密有致,遠近景互襯互映。

其實,“四王”不僅傳承中國山水畫筆墨技法,而且在清代至民國畫史影響甚巨。以王原祁、王翬為首,分別形成“婁東派”和“虞山派”,兩派門下弟子眾多。而此次展覽,一級文物佔展出文物半數以上,在眾多“四王”文物展中堪稱之最。

(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0月30日)

南大庫 傢俱裡的康乾盛世

紫禁城西南角、東西長156米,曾作為故宮博物院最大庫房的南大庫,與隔壁的南薰殿將打通,成為宮內首個倉儲式展廳,院藏的明清宮廷傢俱將在這裡輪番亮相。

探秘故宮“慶生”大展,無論愛丹青還是好刷劇,這裡都有你想看的

如今,一期展覽“清代宮廷傢俱展覽”已揭幕,分兩個部分。主題展部分以“清代宮廷傢俱中的國與家”為主要內容,30餘件傢俱展示宮廷禮制、帝王生活。倉儲展部分,數百件傢俱按庫房保管要求進行陳列排架。

一個展覽聚齊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傢俱,各位帝王的審美情趣又一次“同臺競技”——

康熙時期的傢俱製作繼承明代宮廷風格,在髹漆與螺鈿鑲嵌工藝方面卓有精進,整體風格渾厚質樸,又不失莊重華美。說得更直白一些,這位皇帝要除鰲拜、平三藩、親征噶爾丹,估計壓根顧不上家裝設計,大多是沿用前朝舊曆。

雍正勤於政務,很少出巡遊樂,其審美是業界公認的高階大氣上檔次。在他的授意下,創立了內庭恭造的式樣。他還親自參與傢俱的設計與打樣,使這一時期的傢俱充滿了清雅雋麗的文人特色。

史料記載,這位“四爺”反覆強調皇家用品的貴氣非常重要,曾下旨:“朕從前著做過的活計等項,爾等都該存留式樣,若不存留式樣,恐其日後再做便不得其原樣。朕看從前造辦處所造的活計好的雖少,還是內庭恭造式樣。近來雖其巧妙,大有外造之氣。爾等再做時不要失其內庭恭造之式。”

乾隆時期,傢俱風格又變了。從紫禁城到三山五園,從盤山行宮到避暑山莊,他對室內傢俱進行了全面改造,根據不同的環境配置不同的傢俱。有專家說,雍正乾隆這父子倆在傢俱的審美情趣上有相似之處,只是父親鍾情的是繁華盛景,兒子是在尋覓繁縟上一騎絕塵,無人能及。

展覽中,一組黃花梨百寶嵌蕃人進寶圖頂豎櫃最具“乾隆風格”——櫃面用各色葉蠟石、螺鈿等嵌出各種人物、異獸、山石、花木,上層為歷史故事畫,下層為《蕃人進寶圖》,櫃肚為《嬰戲圖》,邊框飾螭龍紋。沒留下任何空白處。

展覽還復原了《清人畫弘曆是一是二圖軸》上的畫面。除了身著漢人服飾的乾隆本尊,其他各種傢俱器物幾乎神還原。如果用現代人的眼光看,這幅圖可以被理解為乾隆“嘚瑟”圖,商代青銅器、元代瓷器,還有各式名貴傢俱,每一件都是無價寶。故宮展覽部副主任王戈說:“在中國哲學裡,‘是一是二’能延伸出很多思考。觀眾在這裡看到帝王的生活場景,也能聯想到很多。”

多說一句,這幅圖上,乾隆皇帝御題:“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長春書屋偶筆。”這位蓋戳達人更是順手敲了“長春書屋御製”白文方印、“乾”朱文圓印、“隆”朱文方印、“觀書常樂”白文長方印、“乾隆御賞之寶”朱文方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形印和“內府圖書”朱文方印。

神武門 愛琴海底兩千年

去故宮看古希臘文物。這不是段子。

探秘故宮“慶生”大展,無論愛丹青還是好刷劇,這裡都有你想看的

公元前1世紀,滿載貨物的奧卡斯號貨船,從小亞細亞沿岸港口揚帆出海,駛向義大利的羅馬共和國。不幸的是,船在半途沉沒於愛琴海西部邊緣的安提凱希拉島附近水域。

如今,長30米、寬約10米的奧卡斯號“駛”進了故宮博物院神武門,用一場“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將淹沒於茫茫碧波兩千年的時光重現,350件海底寶物釋放出豐富而有趣的資訊——

一條殘破的船板、幾把生鏽的銅釘,告訴我們古代用什麼方法造船;成噸的銀幣和銅幣,刻著不同城邦的名字,告訴我們這條船曾到過何處;男人和女人的骸骨,儲存在陶器裡的食物,告訴我們航海者在這條船上經歷過怎樣的生活與磨難。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展覽祝辭中說:“我們可以像偵探一樣,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展品中找到蛛絲馬跡,去解讀古代世界的點滴奧秘。”

被浪漫愛琴海“染”藍的神武門展廳入口,巨大的大理石馬軀幹和眾多紅陶器皿堆放在一起,底下鋪滿沙子,配以光影,觀眾仿若漫步海底。

一位“哲學家”的塑像佇立觀眾間。這是一位留有鬍鬚的長者。頭髮捲曲而雜亂,相比之下,鬍鬚經過精心梳理更顯整潔;鼻子很長,鼻翼寬闊,薄薄的嘴唇隱藏在濃密的鬍鬚裡;眼睛小而圓,粗粗的眉毛挑起;額頭上的皺紋很深。不修邊幅的外表,讓人不禁聯想起犬儒派哲學家。有人認為,這尊塑像的面容就是雅典犬儒主義者安提西亞。這個名字可能對大部分觀眾而言略顯陌生,但他的師父和“同門師弟”您一定知道——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如今,這位“哲學家”僅存頭部、雙手、穿著涼鞋的雙腳和兩塊希臘式長袍殘片等部分。經過文物部門重塑,這位“哲學家”左手執杖,右臂伸出,手肘彎曲,重新以演說家的姿勢“站立”在世人面前。

展覽還展出了幾件沉船中出土的其他類似尺寸的青銅塑像手臂殘件,它們都顯示出與這尊“哲學家”塑像相似的姿勢。據此專家認為,這些塑像及殘件來自同一組作品,至少有4件,都是哲學家、演說家或公職人員的塑像,應該是豎立在戶外公共場所的。

一艘船,穿越千年,展示了一個發達文明與一個新興帝國間密切往來的紐帶環節——那時,羅馬共和國稱霸地中海,迅速積聚的財富誘使上層貴族腐化墮落,熱衷於紙醉金迷。而他們的高階需求,要靠“進口物資”來滿足。擁有發達物質文明的希臘恰是令羅馬人動心的奢侈品產地。雕塑、玻璃、美酒、珠寶,還有神秘的科學儀器,被紛紛裝船,從東向西穿過愛琴海,運抵義大利。一次意外沉船,將希臘與羅馬間的物質與文化交流定格在海底的泥沙中,讓兩千年後的人們有機會穿越時空看到曾經的帝國輝煌。

展廳裡還有不少精美的餐具,都是紅釉陶器。這種陶器被稱為“東方赭色黏土陶器A型器皿”,其鼎盛期在公元前1世紀中期前後。在羅馬貴族看來,這些堪比貴金屬餐具,甚至可與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所用的“紅色陶器”相提並論。

(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2月16日)

午門 最美王妃與貴胄綿綿

在一個“宮鬥劇”盛行的時代,有多少遊客一邊逛著紫禁城,一邊回味著影視劇裡那些腹黑后妃們的戰鬥人生呢?故宮博物院午門和東雁翅樓展廳,一位王妃的真實人生展現在我們面前。

不過,此妃非彼妃。

探秘故宮“慶生”大展,無論愛丹青還是好刷劇,這裡都有你想看的

“貴胄綿綿:摩納哥格里馬爾迪王朝展(13世紀-21世紀)”270件文物驚豔登場。熠熠生輝的夏洛特公主王冠,鍍金木質雕刻、鑲嵌銀絲繡制絲絨椅背的親王御座,刻有摩納哥紋飾的金銀器皿……似乎都不如被稱為“歐洲最美王妃”的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莉更引人遐想。

展廳裡,格蕾絲與摩納哥蘭尼埃三世親王在非宗教婚禮上所穿的婚紗靜靜佇立,娓娓講述著1956年4月18日在摩納哥親王宮的王位廳舉行的那場盛世婚禮。這件婚紗由曾贏得兩項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的海倫·羅斯設計。在歷史照片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另一套她用真絲塔夫綢搭配蕾絲花邊,為格蕾絲量身定製的婚紗。據說,為了製作這件驚豔絕倫的婚紗,30多位巧匠在6周內加班手工縫製,光是珍珠和萊茵石就鑲嵌了約1500顆。穿上婚紗,也是一件工程:第一步,穿上蕾絲上衣;第二步,穿裙撐;第三步,穿三層裙子——最底下是羅緞,之後是蕾絲和綢緞,最外層是塔夫綢。王妃蓮步輕挪,婚紗層層疊疊,宛若浩渺煙雲。時至今日,其結婚的禮服仍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婚紗之一。

格蕾絲被中國觀眾熟知,是以20世紀著名電影演員的身份。其實,她的演員生涯只有短短6年,卻憑藉《鄉下姑娘》捧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還憑藉《紅塵》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展覽中,她在領獎時穿著的奧斯卡禮服與“小金人”同櫃陳列。

無論是作為王妃,還是影后,格蕾絲一直是時尚代言人。當年,格蕾絲懷著身孕,拎著一款愛馬仕包遮擋住微凸小腹的照片被《Life》雜誌刊登。後來,這款包正式更名凱莉包。展櫃裡,王妃的梵克雅寶首飾、在蒙特卡洛百年慶典舞會上穿著的粉色綢緞長裙等,至今依舊時髦。

如花美眷,流年似水。恐怕正如電影《摩納哥王妃》的臺詞所說,“她的人生之所以被描繪為童話,是因為它確實是童話。”

(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1月11日)

知道多一點

故宮6200餘件傢俱從哪兒來

故宮現存明清傢俱6200餘件,年代自明永樂以迄清宣統,其中以清代宮廷曾經使用者為主,而有清一代之中,又以乾隆朝所留存下來的傢俱數量最多。

自康熙朝開始,以紫禁城為中心,圓明園及熱河等處離宮別苑不斷興建、完善,對於各式傢俱的需求達到了空前的規模。造辦處內相應設有木作、廣木作、油木作、漆作等專門作房,招募廣州、蘇州等地的能工巧匠,按照皇帝的旨意負責御用傢俱的設計與製作。但造辦處限於內廷的空間,在人員數量以及物料儲備方面畢竟有限,其製作傢俱多以精細小巧者居多。而同樣屬於內務府系統的織造和差關,設立於富庶之區,交通四方,兼有人工與物料之便,承辦了大量由造辦處設計的御用傢俱,成為宮廷製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此外,由各地官員呈進的貢品也是宮廷傢俱的重要來源,其特點在於成堂配套,數量龐大,且用工用料毫不遜色於內廷所制者,這些貢品傢俱在經過皇帝審定之後,最終得以進入宮廷。

編輯:RB10

圖片: 李繼輝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