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之所以你內心會恐懼,是因為沒有體驗過某種情境。

恐懼並不是常見的心理感受,但確實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體驗。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會感到恐懼,是因為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當你沒有做過某件事,且判斷這件事會讓你陷入危險之中時,你就會對此感到焦慮。根據每個人焦慮的程度不同,內心所感受到的恐懼也是不一樣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克服恐懼呢?一般可以分為三種方法:認知法、心理建設法、反覆體驗情境法。透過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克服內心的大部分恐懼。

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恐懼的來源

對事物的一知半解

人們不會對全然無知的事物感到恐懼,就像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對於事物的恐懼,來自於對事物的一知半解。因為不能全面地瞭解某一事物,所以總是添油加醋般的自己嚇唬自己。人們可能只知道一半甚至不到一半,另外的部分全憑自己的想象進行填補,在這個過程中恐懼也就產生了。為什麼對於未知的部分,我們會感到恐懼呢?因為發現危險訊號是所有動物的本能,其目的是避免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從這個層面來講,恐懼心理是為了讓你活得久一點。

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沒有熟練掌握情境

人們對從未體驗過的情境或者尚未熟練掌握過的情境會感到恐懼,這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激活了本能的求生欲。你從來沒有坐過過山車、你從來沒有蹦過極、你從來沒有跳過傘,當你第一次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會感到緊張。對於內心敏感的人而言,他們不僅會感到緊張,而且會產生焦慮,這種焦慮就會引發內心的恐懼感。面對這種情況,克服恐懼的方法就是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反覆體驗感到恐懼的情境就可以了。

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

認知法

當你對某事物感到恐懼時,你不是要逃避它,而是要想辦法深入的瞭解它。醫生消除病人的恐懼,就是採用的認知法。病人信任醫生,醫生也會運用所學的專業來消除病人的恐懼。這種認知可能不全然是客觀的,也可能是帶有欺騙性的。但是最終的目的是消除內心的恐懼,戰勝所恐懼的事物就可以了。有些人對於社交的恐懼,來自於不安全事件的影響。採用認知法,就是要讓自己全面的瞭解身邊的朋友,而不是逃避社交。

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心理建設法

心理建設法就是在內心反覆模擬恐懼情境,直到自己能夠接受它。心理建設的方法,不僅可以用在可反覆體驗的情境中,也可以用在不可以體驗的情境中。有些恐懼的情境是不可以直接體驗的,例如生命只有一次,你可不能去體驗一下離開的感覺。這種情況下,採用心理建設法就會避免直接體驗情境。對於可以反覆體驗的情境,在對情境感到恐懼時也可以做心理建設,鼓勵自己去體驗它。有些人害怕活魚,那麼你就在內心反覆體驗觸控活魚的感覺,然後去實際體驗這個情境,恐懼就會慢慢消失。

反覆體驗恐懼情境

對於某些情境而言,是可以透過反覆體驗來克服內心恐懼的。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去體驗令你感到恐懼的情境,可以慢慢消除你的恐懼。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你信任的人來進行必要的協助。有很多令你感到恐懼的情境,不僅僅是心理因素,不僅僅是內心脆弱的原因,還有很大程度是你的身體素質的確無法勝任某種情境。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你去保持鍛鍊,有意識的增強自己的體質,這樣你就可以克服由於勝任力不足而感到恐懼的情境了。

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面對恐懼時,我們該有的態度

並非所有的恐懼情境都需要去克服它,有些恐懼情境本身就是十分危險的,你對此感到恐懼是為了保護你自己,完全沒必要去克服它。除此之外,人們對於自己的成長、未來也會感到恐懼,這種恐懼也沒有必要克服它。去試著接納它,反而能夠幫助你更好的成長。對於某些事物心生敬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不僅僅是尊重,更是一種信仰。面對恐懼,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他們,有些恐懼能幫我們遠離危險;有些恐懼能夠激勵我們成長;有些恐懼能夠讓我們心生敬畏。

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面對生活的壓力,許多內心脆弱的人越來越難以走下去。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內在力量不足,膽小、怯懦造成的。只有讓他們的內心變得強大起來,才能夠應對生活的壓力。試著克服內心的恐懼,在內心培養勇氣、魄力、擔當、責任,能夠提升內在力量。一些緊張刺激的體育專案,可以提升我們的膽識,是克服恐懼的最佳方法。但是有些專案需要必要的體能訓練,這個需要長時間的鍛鍊,不要一時逞能傷害自己。

總而言之,客觀全面地認識恐懼心理,對我們的成長和發展都是有必要的。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