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唐詩是中國文學史桂冠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長久以來人們早已習慣了將唐詩和宋詞、元曲並列。說到傳統文化裡的瑰寶,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詩宋詞元曲,的確,唐詩不但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唐朝的“特產”。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詩歌國度

唐朝不但是中國幾千年傳統社會的巔峰,同時也是一個詩的國度,在那個絢爛多彩的朝代,空氣中甚至都瀰漫著詩歌的氣息。據統計,清人編纂的《全唐詩》收錄了近五萬首詩歌,二千八百多位詩人,可以說既是一部空前絕後的文化鉅製,又是一部唐代文化史詩。

長期以來,人們都習慣將唐詩歸為文學範疇,其實深究起來唐詩裡也隱藏著一部波瀾壯闊的唐代歷史。換言之,我們從這四萬多首唐詩中不僅能看到一個璀璨的詩歌天堂,更能看到大唐三百年的風雲滄桑。

透過唐詩看唐史,這是一個非常別緻的視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杜甫的詩不就被譽為“詩史”嘛。

透過這個獨特的視角,我們就來看一看唐詩裡的另類唐史吧。

駱賓王:能把女皇罵高興的詩人

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大權獨攬,改東都洛陽為神都,並設立武氏七廟,眼看著下一步就要篡唐自立了。大唐開國功臣李勣的孫子徐敬業(李敬業)忍無可忍,在揚州貿然舉起了討伐武則天的大旗。

這就是唐代歷史上著名的徐敬業之亂。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駱賓王

為了壯大聲勢,徐敬業請幕僚寫了一篇檄文把武則天罵了個狗血淋頭,這篇奇文很快便到了武則天的案頭。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看到這個題目,武則天冷笑一聲,可當她看到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

,不禁拍案而起,連連讚歎,隨口問道:此乃何人所寫?

旁邊有人告訴她是一個叫駱賓王的人寫的。

武則天嘆道:此人有如此才華卻淪落無聞,這是宰相的過錯呀,可惜可惜。

這位被目空一切,一生不曾佩服過誰的女皇大加讚賞的駱賓王又是何許人呢?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義烏駱賓王公園

駱賓王,字觀光,浙江義烏人。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和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是當時文壇上妥妥的大咖。

駱賓王的具體生卒年月,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光他的出生年份就有七種說法,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大家都認同他生活在初唐時期,也是當時文壇的領軍人物。我們耳熟能詳的那首《詠鵝》據說就是駱賓王七歲時的寫的一首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詠鵝

一個七歲的小孩子能寫出這首流傳千年的詩歌足見他的才華不是浪得虛名。長大後的駱賓王投入徐敬業的幕府中,後來參與了徐敬業的反武行動。徐敬業兵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人間蒸發了,有人說他和徐敬業一起被殺了,有人說他為了逃避官軍追捕,投水自殺了。還有人說他沒死,而是隱姓埋名,浪跡江湖去了。

就在駱賓王參加徐敬業討武行動的九年前,那時候他還在四川姚州道大總管府中任幕僚,他的詩友,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動身從長安出發,前往交趾(今越南北部)看望被流放到那裡的父親。

王勃:英年早逝的絕代才子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市)人,初唐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名列初唐四傑之一。王勃從小就聰慧過人,6歲時就會寫文章,被人譽為“神童”。16歲時就考中了進士,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了。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滕王閣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天。

王勃乘坐的船路經洪州(今江西南昌),正趕上洪州都督閻伯輿新修滕王閣竣工,重陽節時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聞訊前往拜見,閻都督早就聽說他的名氣很大,便請他也參加宴會。

席間,閻都督為了炫耀自己女婿的文采,故意拿出紙筆邀請來賓給滕王閣寫一篇序文,來賓都心知肚明,紛紛推辭不寫。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勃哪裡清楚這裡面的隱情,接過筆三下五除二,便一揮而就。

閻都督一開始很不爽,後來讀了王勃寫的序文,當讀到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一句時,不由得擊節叫好,感嘆道:真是天才啊,不服不行,就憑這句足以名垂青史矣。

諸位應該已經猜到了,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滕王閣序》,當年語文課上多少人的噩夢呀。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滕王閣

此時的王勃還是一個25歲的小夥子,初出茅廬就在文壇一炮出名,這一身的才華絕不是吹的。如果王勃繼續深造幾年,成就絕對不輸於後來的一群大佬們。

令人痛心的是,有句話叫天妒英才。王勃離開洪州後順利渡海到了交趾,在返回中原途中,渡海經過北部灣時風大浪急,不慎落水溺亡,年僅26歲。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王勃死後就地葬在了越南北部,這也是唐代詩人裡極其罕見的埋骨越南(當然那時還是中國的領土)境內的詩人。

楊炯:一生大起大落的失意之人

王勃溺亡在北部灣這年,在遙遠的長安城裡剛剛結束了本年的制舉考試,王勃的詩友,也是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金榜題名,在即將邁入三十而立的年紀終於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補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不入流的九品小官。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楊炯

楊炯出身弘農楊氏,字令明,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唐朝常山郡公楊初的曾孫,初唐著名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

年近三十才混到這麼一個小官,楊炯心裡非常苦悶,這種黯淡無光的生活整整持續了七年。七年後楊炯被舉薦到太子東宮裡任職,從此終於步入了仕途的快車道。

不過楊炯並沒有高興多久便再次觸礁了。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從軍行

兩年後,楊炯堂兄參加了徐敬業的叛亂,沒錯,和前面說過的駱賓王一起輔佐徐敬業。徐敬業兵敗後,楊炯堂兄被殺,楊炯自己也被株連,儘管他並沒有參與徐敬業叛亂,還是被貶到四川去了。

從此,楊炯結束了他在長安長達26年的安穩生活,之後一直到他去世之間的八年,他都漂泊在各地。如意二年(693年),楊炯病死在盈川縣令任上。

陳子昂:一切盡在不言中

楊炯去世三年後的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酋長李盡忠、孫萬榮叛亂,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

出兵討伐,武攸宜有一個隨軍幕僚給他提了很多建議,都被剛愎自用的武攸宜直接無視,這引起了這位幕僚的極大憤慨和憂慮。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陳子昂讀書檯

大軍駐紮在幽州附近,這裡有一座薊北樓,當地習慣性稱為幽州臺,心中憤懣的幕僚登上這座幽州臺極目遠眺,只見蒼山如海,長河落日,靈感乍現,脫口而出一首千古絕唱。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不用說,相信諸位已經脫口而出這位幕僚的大名了吧。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此詩作者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初唐著名詩人、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陳子昂青年時期輕財好施。文明元年(684年)中進士,曾被捲入反對武則天的逆案而入獄,後來曾兩度隨軍到邊塞參戰,這首《登幽州臺歌》就創作於他第二次出征期間。

聖曆元年(698年),陳子昂因父老而辭官回鄉,不久父親病逝。居喪期間,射洪縣令在權臣武三思的指使下構陷迫害陳子昂,將他下獄,最終冤死於獄中。

唐詩裡的唐史•初唐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如果把唐詩看做一個人,那麼初唐時期無疑是這個人的青少年時代,這個時期的唐詩雖然還帶有濃厚的六朝宮體詩遺風,但是已經初步流露出了新的氣象。

以初唐四傑和陳子昂等人為代表的初唐詩人展現出來的那種氣象萬千、雄渾博大的精神風貌已經在預示著一個璀璨奪目的盛唐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