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然而千年流行下來的種族意識,也存有瑕疵, 否則不會總是尋求認同感,在自卑與自傲的兩端之間搖擺。

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個人裡面而在許多人中間——三木清

所謂認同感說得高大上一些就是尋找知音,否則不會有那麼多動人的故事,高山流水覓知音,一觴古風惹出一段佳話。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我最感動於鍾子期最後為季伯牙砸了他的焦尾琴,就算是名滿天下,就算是繁華鼎盛,就算是煊赫一時,又如何,獨缺這一個真正聽懂曲音的知己。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小鳳仙與蔡鍔將軍,結交於亂世之中,也是一曲高山流水,把兩個身份懸殊的人聯接在一起,譜出動人的愛情故事。

一個知己就好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部分來。 —— 張愛玲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而畫家和花農的故事,也是濃縮版的高山流水之絕唱。

這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畫家因為特殊身份,在特殊年代被特殊照顧了,他不能再拿起畫筆,無事時便去花園散心,他鐘愛鳳尾花的繁茂生命力,因而結識了花園中的花農。

花農知道畫家,見過其畫,因畫識人,愛其畫敬其人,雖然木訥無法用華麗的語言溢美畫家,但兩個字“美呀”卻是從心底泉水般流淌而出,帶著山間最純粹的清冽。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然而畫家是被榮譽包裹著人,他認為美呀這個字略低俗,並不能配得起他的濃墨重彩,於是他對於花農是俯視的。

畫家無法畫畫,但滿溢的藝術細胞無處宣洩,於是他改筆為刀,運木為紙,在隨身攜帶的菸斗之上盡情揮毫,雕刻了許多精緻絕倫的煙器。

花農豔羨卻不敢索要。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人世變幻只在一念之間,很快畫家就平反了,他又恢復了昔日的門庭若市。索畫的,吹捧的,慕名的,長期賴在家中不走,畫家即煩惱又無心作畫,但卻沉醉於這種應和之聲裡,他已經怕了寂寞。

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 ——羅茲

花農送來這一年盛放的花朵,只因為他知道畫家愛花,質樸而笨拙的老農和畫家中那些精緻的達官貴人格格不入,而畫家在感激之餘還是覺得花農過於猥瑣,但他依然送了老農一隻雕花菸斗,那是五朵牡丹花,是畫家不多的幾個存貨了,其他的都已被貴人們預訂。

這菸斗很簡潔,是畫家早期用來練手的,卻被老農視若珍寶,他帶著虔誠離去。

以後每年都會在門外收到一捧花,老農不再入門,因為懂得因為自知,而又因為珍惜,所以老農的那片心意就融在了豔豔的鳳尾花中。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林黛玉曾題詞:

明媚鮮妍能幾時

?不久後,畫家再次遭到構陷,一夜間又從車水馬龍變成門可雀羅。

而老農的花卻如約而至,畫家再次體悟到了高山流水的知己感,可當他再次開門想要認真感謝花農之時,卻發現老人已經換成了年輕人,原來老農已經過世。

盧門十年見秋草,此心惆悵誰能道?知己從來不易知,慕君為人與君好。 —— 高適

再次回看這篇小說,我依然無法抑制心底上湧的酸澀感,和熱流在鼻端旋轉的衝動。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作者不止一次在文中發問,老農懂美嗎?從第一次見到粗壯的老農時,到中間送老農菸斗,直到最後老農死去他還在問。

他只是簡單的問老農關於美學這個問題嗎?不是的,他是在問,老農懂得人性之美嗎?不用回答,文章給了我們有力的的答案,他比任何人都懂得來自人性深處的那種知己之感,他就是鍾子期的化身。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不問出身,不問來處,不問去處,他們可以看得見高山,可以聽到得流水,更能夠看見畫中之至純之美好!

也許他們沒有學問,也沒有良好的教育,更不懂得人情世故,但美是流動的,是無形的,亦是無所謂的,它單純的存在,並不因外物而附會,只要你有美的眼睛,你就能發現它。

而透過對於美的辯證,我們懂得了這篇短文中隱而不發的各種情緒。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它譴責了非人年代的扭曲人性,它歌頌了花農的純樸情操,它以畫家的角度驗證了人情冷暖,茶未涼人先散的悽楚。它還寫盡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可貴之處,人這一世,得一知己足已告慰人世間的孤寒。

這個短篇來自馮驥才的小說集《雪夜來客》中,這本書喚起了我的童年回憶,好多個小故事我恍惚在初懂人事的時候就接觸過。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神鞭》大概6歲左右的時候在電影院裡看過,是我武俠的啟蒙教育,《燕子李三》電視劇、小說都邂逅過,為之神往。《炮打雙燈》看得我熱血沸騰。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佩服馮老對語言的描畫,他身為作家、畫家、文化學者,很好的把這些元素統統揉進了小說之中,有的文章是大寫意,筆力雄厚,有的文章是小白描,脈絡清晰。

看似曲折離奇的故事後面藏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難怪會被翻譯成黃、法、德、日、意、俄、荷、西、韓、越等十餘種文字,遍佈海外。

我們活在塵世間,孤獨和寂寞都只是生命的佐料,唯有知己令人神往,令人感念,令人牽絆,一琴、一曲、一菸斗,已經不僅僅是外物,它們活在人的思想中。

在所有你想珍惜的關係裡,誰陪在身邊就對誰好一點。

面對孤獨,懂得欣賞的才是聰明人

那些如同少女長裙的鳳尾花,交相輝映,在每春來臨之際,兀自開著,開滿整個世間!猶如琴曲,它懂得人心,能夠讓奏曲者和聽曲者在同一個境界,看到同一種影像,這難道不是人世的奇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