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社會生活(明) || 官宦家庭的封誥——封與不封?

庶出子為官,其母親、妻女的封誥

在明代大臣的誥敕中,存在這樣一種情況,

即只給夫封,而不給妻封

。究其原因,是當時嫡母、生母並存,一時無法給封。

全祖望引明朝人陸《病逸居漫記》,按照明代的制度:

嫡母在,其生母不得受封,則子婦也停給誥封。

在唐、宋兩代,均無此制,顯然是明代的特例。

這裡所謂的生母,顯然是指原本只是妾一類身份的庶母。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明世宗嘉靖以藩王的身份而入正大統,隨後透過議大禮而尊奉自己的生母,但此禮並沒有“上下一體”,對臣子而言,生母卻因為無嫡母身份而得不到封誥。

誥命的取得

誥命的取得,照例需要官員在考滿之後,才可以得到封誥。這種封誥,既可榮親,又慰孝思。

誥命與封贈也有所區別。大抵說來,誥命只及於本身及其妻子;而封贈則可及於父母乃至上面三代。相對來說,明代官員獲得誥命比較容易,而獲得封贈則需要等待更多的時間。

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下令:方面官到京,凡是已經經過一次考成而又稱職者,給與本身誥命;九年考滿,才給予封贈。換言之,本身誥命的取得,只需要等待三年,而封贈的取得,則需要等待九年。

但正是在這一年,同樣出現了將誥命改贈父親之例。當時河南布政使李昌祺照例應給誥命,卻在上奏中說自己父親已年屆80多歲,願意將本身誥命給予父親。這一奏請得到了明仁宗的嘉許,後也就成為定例。

這就是說,一旦誥命可以給予父親,那麼在誥命與封贈之間,其界線就日漸變得模糊起來了。

至正統初年,明英宗下令:“文、武誥敕非九年不給。”

這就是說,誥命的獲得也需要等上九年。但這一詔令遭到了李賢的反對,他在上疏中言:“限以九年,或官不能滿秩,或親老不待,不得者十八九,無以勸臣下。請仍復三年便。”於是英宗收回成命,誥命還是改為三年。

至於遇到國家大喜之事,官員之父母、妻子不必再等到考滿,即可獲得誥命或封贈。

如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因為上兩宮皇太后的徽號,明英宗下詔封兩京文武七品以上官父母。弘治十八年(1505)也因為上兩宮徽號,明孝宗下詔:凡是兩京七品以上文官,未及一考,亦均給與誥敕。父母已封者,服色許與子同。可見,官員之母若已封得封號,可以穿與其子官品相同的服色。

妻以夫榮

所謂妻以夫榮,是指丈夫一旦做官,其妻照例可以得到封誥,成為名副其實的“誥命夫人”。

如鍾惺之妻黃氏,因鍾惺出仕做官而得封“宜人”此即其例。

從封贈之制來看,明代的制度規定,封贈只及正妻,不及妾婢。

正妻,一般通常是指“元配”,當然還包括繼室。所謂的繼室,就是士大夫之妻死後另娶一妻,也即民間所稱的“填房”。明代的史料證明,士大夫的繼室,同樣可以得到封號。

如歷仕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的大臣蹇義,元配劉氏、繼室張氏,均被封“夫人”;同為歷仕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的大臣金善,故妻劉氏、繼室屠氏,也均被封“夫人”

萬曆二十年(1592),焦竑修撰考滿之後,除了其父母得到封贈之外,其妻子也分別得到了封贈。當時他的前妻朱氏已經去世,被贈“安人”,而繼室趙氏也被封“安人”

明末楊嗣昌在1歲時其親生之母就已去世家中所存,實為其繼母丁氏,所以丁氏也被封為“誥命夫人”。

那麼,再醮之婦和婢,在封誥制度上又是作何體現?對此,張履祥有下面記載:

《會典》:“再醮之婦與婢所生子,雖貴,母不得受封。”古禮庶子庶女不與嫡等,所以定尊卑、明貴賤也。今日無論民庶之家,不顧斯義,即士大夫,往往昧於等威,以至釀成禍本。總由心志迷惑,不知禮義之不可犯也。上不念祖宗為不孝,下不念子孫為不慈,家門何不幸而生若人?

這就是說,雖然明代的制度規定了母以子貴但根據《大明會典》的規定,若是再醮之婦或婢所生之子,則不能受封。究其原因,還是為了維護“定尊卑明貴賤”的禮教秩序。

從諡號來看,妻、妾理應有等級之分。在明憲宗正統以前,皇帝死後,凡是嬪妃從殉,照例可以賜給諡號,並稱皇庶母,而親王郡王府中嬪妃有殉節者,也可以向朝廷請諡。就臣下而言,其妾照例不能有封贈與諡號。當然也有例外。

如洪武年間,中書省平章政事李思齊妾鄭氏得諡“貞烈”燕山衛指揮使費德妾朱氏得贈“德人”,賜諡號“貞烈”;宣德年間,安陸侯吳復妾楊氏得“貞烈”之諡都指揮使王俶妾時氏也得“貞烈”之諡。

宣德以後,妾媵大體上不再有諡,只有大同指揮範安死,其妾楊氏自縊為殉,遂下詔贈“恭人”,賜以誥文,但也無諡號。其後,列朝基本遵循這一制度。

命婦身份的榮耀

婦女一旦成為命婦,就有機會進入皇宮朝見皇后。下面以崇禎五年(1632)命婦朝見皇后為例,對此作一簡單介紹:

崇禎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周皇后壽辰,

命婦入賀,自西華門外下輿入門,復肩輿至武英殿門外下

。黎明,皇后升殿,諸命婦排班下手立,四拜,女官宣箋表跪,班首成國夫人入殿內致詞,命婦皆跪,三叩頭起,四立拜而出,以立為拜,不復俯伏。

命婦朝見皇后,應該說是婦女一生中最高的榮耀,所以其禮儀顯得相當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