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竇憲是什麼意思

衣賜履按:前面,我們用三回講了竇氏家族的復興和覆滅。我想,從史書上記錄竇氏兄弟種種惡劣行徑,他們最終被誅殺,讀者並不會太驚訝,甚至可能會有一種“遲早的事兒”的感覺。然而,竇氏家族一夜之間崩塌,特別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竇憲,如一片落葉般就“被自殺”了,讀者恐怕跟我一樣,心中會有許多疑問吧——我猜中了這結局,卻猜不出這過程。竇憲究竟有沒有謀反?他手握重兵,為什麼沒有絲毫反抗,乖乖就縛?漢和帝劉肇,擱現在就是一初中生,夥同一個太監,就把全國武裝力量總司令(大將軍)竇憲給包了包子,難道“竇憲”就只是一坨“豆餡”?豆沙包子就這麼好包?……

這一回,我冒充一回神探,請大家跟著我來偵破此案。

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所有真相,都在細節之中!】

《後漢書·孝和帝紀》載,

竇憲潛圖弒逆

。意思是竇憲一直想幹掉皇帝。這是官方對竇憲案的結論,即,

竇憲謀逆

我在上一回也言之鑿鑿說了我的結論:

竇憲是被誣陷的,他沒有謀反

我這麼說的理由——那些重要證據,全都在上一回“公示”了。作為輔助,我再擺幾條旁證(性急的讀者,只看我加粗的部分即可)。

旁證一:

《後漢書·天文中》載,

公元91年

,九月丁卯,有流星大如雞子,起紫宮,西南至北斗柄間消。紫宮天子宮,文昌、少微為貴臣,天津為水,北斗主殺。流星起,歷紫宮、文昌、少微、天津,文昌為天子使,出有兵誅也。

竇憲為大將軍,憲弟篤、景等皆卿、校尉,憲女弟婿郭舉為侍中、射聲校尉,與衛尉鄧疊母元俱出入宮中,謀為不軌

公元92年

,六月丙辰(19日)發覺,和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勒兵屯南、北宮,閉城門,捕舉。舉父長樂少府璜及疊,疊弟步兵校尉磊、母元,皆下獄誅。憲弟篤、景等皆自殺。

金犯軒轅,女主失勢。竇氏被誅,太后失勢

旁證二:

《後漢書·百官三》載,唐李賢註釋,蔡質《漢儀》載,侍中、常伯,選舊儒高德,博學淵懿。仰佔俯視,切問近對,喻旨公卿,上殿稱制,參乘佩璽秉劍。員本八人,陪見舊在尚書令、僕射下,尚書上;今官出入禁中,更在尚書下。司隸校尉見侍中,執板揖,河南尹亦如之。又侍中舊與中官俱止禁中,武帝時,侍中莽何羅(馬何羅)挾刃謀逆,由是侍中出禁外,有事乃入,畢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復入,與中官共止。

章帝元和中(公元84年-86年),侍中郭舉與後宮通,拔佩刀驚上,舉伏誅,侍中由是復出外

旁證三:

《後漢書·五行志六》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六月戊戌朔,日有蝕之,在七星二度,主衣裳。又曰行近軒轅,在左角,

為太后族

是月十九日,上免太后兄弟竇憲等官,遣就國,選嚴能相,於國蹙迫自殺

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細節,一切都在於細節!】

好,我們捋一下。

公元92年

,和帝劉肇十四歲,已經當了四年皇帝了,大小一應事情,都由嫡母竇太后說了算,劉肇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對竇家的權勢太盛,劉肇已經有些不安了,他開始琢磨怎麼打擊竇家了。

打擊竇家,當然包括竇太后和竇家的黨羽。最重要的就是鄧疊、鄧磊兄弟和他們的老孃鄧元(姓不詳,且讓她姓鄧),以及郭璜、郭舉父子。特別是鄧元、郭舉二人,他們可以隨時出入禁中(皇上生活起居的地方)。另外,郭璜也不容小視,他是劉秀小舅子郭況的兒子,是長樂少府。長樂宮就是太后宮,長樂少府全權負責長樂宮後勤保障工作,也就是說,竇太后生活的一應需要,全部由郭璜負責。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首長和家裡的廚子兼採購員兼生活秘書兼保健醫生之間的關係,究竟得多貼心,不用我強調,大家都清楚。

我們再回放一段原文(上一回已經擺過):

《後漢書·竇憲傳》載,四年(公元92年),封鄧疊為穰侯。疊與其弟步兵校尉磊及母鄧元,又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皆相交結。元、舉並出入禁中,

舉得幸太后

,遂共圖為殺害。

此處,要注意兩點:

第一,郭舉得幸太后

,這“得幸”二字,我們後面要用到。顯然,郭氏父子與竇太后的關係,不是一般的好。

第二,封鄧疊為穰侯

。最初,竇憲的弟弟竇篤是衛尉,竇憲出鎮涼州的時候,鄧疊以侍中身份,行徵西將軍事(代理徵西將軍),作為竇憲的副手。上文中我們講到,公元91年時,鄧疊是衛尉,此番,封鄧疊為穰侯,應該是免了鄧疊衛尉的職務。而衛尉,大約相當於皇城保安司令,想發動政變,沒有衛尉的支援,很難成功。

按蔡質《漢儀》的說法,郭舉拔刀驚上,發生在

章帝元和中(公元84年-86年)

,在時間上,與其他記錄都矛盾,本文不採信此條。但是,放在這裡,就是提醒大家,關於郭舉的記錄,已經有完全不同的史料記錄了。

關於竇憲的記錄,實際上我們已經擺完了,除了最後說他因謀反而被逼自殺之外,我們沒有看到竇憲為謀反而做過任何動作。我提幾個問題:

問題一,和帝劉肇,十四歲,排兵佈陣,井井有條,大家不覺得驚詫嗎?

問題二,史書上說,除了太監鄭眾,劉肇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然而,在誅殺郭氏父子、鄧氏母子,以及收押竇氏兄弟的過程中,執金吾、校尉們全都聽命,另外,三公中的司徒、司空都是竇家的對立面,是不是有些矛盾?

問題三,竇太后幹嘛去了?現在,她是一把手,她說了算啊,怎麼放任兒子劉肇誅殺他的舅舅們?

問題四,竇憲是大將軍,全國武裝力量總司令,手握重兵,被收押的時候,竟然一點防範都沒有,這是打算造反的調調兒嗎?

問題五,竇憲混得風起雲湧,太后是他妹妹,皇帝是他外甥,他為什麼要謀反?難道他是想當皇帝嗎?

問題六,……

疑問終究是疑問,不能證明竇憲沒有謀反。

下面,我們出實錘了

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到處都是疑點】

上一回,我們講到,

公元91年

,十月,劉肇前往長安祭祀祖先,十一月初二,下詔在蕭何、曹參的嫡親後裔中尋找適合做後嗣的人,繼承蕭、曹的封地。詔書說:

高祖功臣,首推蕭何、曹參,有傳世不絕之義。曹相國的後代容城侯,沒有後人。我眺望長陵東門,能看到二臣冢墓,一想起他們的忠誠氣節,心中就感慨不已。忠誠守義,則當獲寵,這是古今不變的道理。指派使者以中牢的標準(豬、羊各一)去祭祀,大鴻臚尋找曹參近親中的合適人選作為後嗣,在景風(祥和之風)到來之際,繼承封爵,表彰功勳。

此處,必須糾正《通鑑》裡的一個錯誤。《通鑑》上說,冬,十月,癸未,上行幸長安,詔

求蕭、曹近親宜為嗣者

,紹其封邑。意思是找蕭、曹兩家的後人繼承爵位。錯了!

其實只是找曹參一家的後人

尋訪曹參後人繼承爵位,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兒嗎?有什麼不對的嗎?

其實,這個舉動含義很深。蕭、曹分別是西漢初年的第一任、第二任相國,劉邦死後,劉家天下就靠這二位爺撐著。特別是曹參,劉邦去世之後一年多,相國蕭何死了,曹參接任相國,幹了三年,死在任上。這三年,呂后地位越來越穩,想給自己的兄弟子侄封王,但因為有個曹參擋在那裡,硬是沒敢提出來(可參詳拙文《

蕭規曹隨——又一場千古騙局

》)。曹參一死,呂氏立即開始封王。因此,劉肇尋找曹參的後人,恢復爵位封國,真是耐人尋味啊。他想幹什麼呢?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

善於領會領導意圖

。這句話實在太玄妙了。我們會想,領導想幹嘛,你就直說好了,我按你說的來不就行了!且慢且慢,往往,不能這樣。且不說有的領導故意要“考驗”下屬,有的時候,領導還真不能輕易表態,因為,一表態就沒有迴旋餘地了;而不表態,不論事態如何發展,最後都可以應對(大家可以參見武漢什麼中心的主任叫李什麼剛的,表了一下態,就收不了場了)。另外還有一種,就是劉肇尋找曹參後人這種情況,根本不能表態,話說得太明白,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劉肇現在尋訪曹參的後人,就是要告訴那些有心人,現在的竇家就跟當年的呂家一樣啊,我這個皇帝被他們壓迫誒,有沒有曹參那樣的定海神針,趕緊出來幫我來對付竇家吧!此時,那些真正善於領會領導意圖的人,就可以有所動作了,寶押對了的話,一步登天。

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不過,有人要問了,劉肇才十四歲誒,有沒有這麼深的城府啊?我想,除了劉肇的政治稟賦超常之外,他的身邊,一定有高人。

誰呢?

劉肇為什麼去長安?為了祭祀祖宗。誰是管祭祀的?太常啊。太常就是祭祀部長,大型祭祀活動,怎麼能沒有太常參加呢?那麼,陪著劉肇去長安祭祀的人是誰呢?史書上沒有記錄,但是我們可以肯定,

一定是太常丁鴻

丁鴻是誰?

上一回我就告訴大家了。

公元92年

,三月十四日,司徒袁安逝世。

閏三月九日,太常丁鴻出任司徒。

六月一日,日食。丁鴻直接給劉肇上書(越過了竇太后,這是犯大忌的事兒),表示,皇上,你的舅父竇憲他們現在權力太大了,你應該收回權力(奏書挺長,具體內容詳見拙文《

十四歲的漢和帝劉肇,一夜之間剷除大將軍竇憲的謀反團伙

》)。

書奏十餘日,劉肇命司徒丁鴻

行太尉事,兼衛尉,屯兵洛陽南宮、北宮

看到了吧,劉肇和丁鴻的關係有多鐵!可見,從洛陽到長安祭祀,再從長安回到洛陽,歷時兩個多月,這君臣兩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形成了穩固的政治同盟。

於是,司徒丁鴻,行太尉事,兼衛尉,這得多大的權力!也就是說,這個任命一出,劉肇實際上已經把行政權、軍事權、皇城安保權,全部抓在手裡了!為什麼不能讓竇篤、鄧疊當衛尉,現在就更清楚了。

我們不由要問,此時不是有太尉嗎?沒錯,此時的太尉是宋由。宋由本來和竇憲不是一夥兒的,甚至矛盾還挺深,他曾經派人調查過竇憲的罪行,並且查實了,這才逼得竇憲自告奮勇去打北匈奴,以將功贖罪。但是,隨著對匈奴作戰取得的勝利越來越輝煌,我感覺宋由應該是對竇憲越來越刮目相看,對竇憲恐怕也越來越欣賞。因此,宋由不能信任。於是,由司徒丁鴻行太尉事。

那宋由去哪了?甭問,軟禁起來了唄。

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這個娃娃皇帝,真不是白給的】

好,兵權抓到手裡,要動手了。本年六月十九日或二十三日(史書上兩種記錄),劉肇下令,開展雷霆行動,把郭家的、鄧家的全部誅殺,竇家的兄弟們全部抓捕,然後遣送回封國。

那麼,為什麼是六月十九日(或二十三日)行動?有什麼深意?

有個屁深意,不過是因為竇憲回到洛陽了而已。竇憲一直帶兵在外,劉肇、丁鴻絕不能行動,只有竇憲回到洛陽時才能動手,否則,竇憲一急,帶著大軍“清君側”怎麼辦?

那麼,竇憲是被召回來的嗎?

還真不是。竇憲是自己回來的,確實是

恰巧回來

的。呵呵。

大家可能會問,你憑什麼說竇憲是自己回來的?你有什麼證據?

我還真有,上一回中也告訴大家了。

《後漢書·李郃傳》載,竇憲納妻,天下郡國都給竇憲送紅包隨份子。漢中郡太守也要派人送禮,戶曹李郃(讀如河)反對,說,竇將軍是皇太后的親戚,不修德禮,專權驕恣,隨時可能大禍臨頭,我希望您對朝廷忠誠就可以了,不要與竇憲往來。太守不聽,一定要派人過去。李郃不能阻止,就退讓一步,說,您非要派人去,那就派我去吧。太守准許。李郃於是故意拖延上路時日,在路上也是晃晃悠悠,以觀其變,

行至扶風(長安地區)時,竇憲被朝廷趕回封國

。凡與竇憲交往的官員,全部被免職,只有漢中太守保住了官位。

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竇憲:灑家終於要娶媳婦兒啦,呼哈哈哈】

竇憲被趕回封國,是

公元92年六月

的事兒,此時,李郃去洛陽替太守隨份子,我們可以斷定,竇憲本來駐軍在西北,因為要娶媳婦兒,所以呢,他回洛陽了。竇憲的好兄弟、好基友鄧疊當然一塊兒回來,說不定還要當個伴郎唔的。那竇憲究竟是回來結婚的,還是回來謀反的?我們有三個選項:

第一,竇憲回京,先謀反,再大婚;

第二,竇憲回京,先大婚,再謀反;

第三,竇憲回京,準備大婚。

我想,用磕膝蓋兒也能想明白,不管竇憲以後會不會謀反,至少,在

公元92年

,在準備大婚的時候,不會謀反吧?

好,竇憲、鄧疊都回到了洛陽,這是個絕好的機會,劉肇和丁鴻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包圍南宮、北宮,然後,把郭家、鄧家全部拿下。

再然後,派人奪了竇憲的兵權,封冠軍侯,趕回封國。

這裡,又有兩個問題:

第一,竇憲為什麼不反抗?

廢話!請柬也發出去了,飯店也定好了,現場表演嘉賓請的都是大漢朝一級演員,茅臺、五糧液藏了幾菜窖,份子錢數到手抽筋,略微有點頭疼的是,座位可能不夠用……這個時候,外甥皇上派人過來,他還以為隨喜來了,反抗個茄子啊!

第二,竇太后去哪了,為什麼不阻止?

我想,竇太后沒辦法阻止。為什麼?上面我已經告訴大家了,《後漢書·天文中》說,公元92年,六月十九日,劉肇發現了郭舉等人的陰謀,然後幸北宮,抓了郭家、鄧家,云云,後面,還有一句重要的話:

金犯軒轅,女主失勢

竇氏被誅,太后失勢。

看到了吧,竇太后說話不管用了。此後,竇太后又活了五年,史書上沒再記她一個字。她養的這個兒子劉肇,真的是扮豬吃老虎,天生的政治奇才啊。

我們可以合理判斷,劉肇同學把嫡母竇太后(劉肇的親生母親是梁貴人,被竇太后逼死了,詳見拙文《

宮鬥聖手竇皇后:美麗聰敏只是包裝,陰狠毒辣才是核心

》)軟禁起來了,軟禁也許不需要理由,但是,如果非要一個理由,咱有:

大家還記得上面這句話嗎?

元、舉並出入禁中,舉得幸太后,遂共圖為殺害

“舉得幸太后”

,既可以理解為,

竇太后很器重郭舉

,但,也可以理解為,

竇太后和郭舉搞破鞋

劉肇把這個事兒拿出來,往桌子上一撂,旁邊站著司徒兼太尉兼衛尉,還有執金吾、五校尉唔的一票人,而長樂宮(太后宮)的人全被抓了,竇太后除了嘆氣以外,還能做什麼?

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竇太后:真沒想到,養了十多年,養出個白眼兒狼啊】

然後,把宮廷檔案之類的文字材料,組織一幫人,該記的記,該刪的刪,該編的編,留給後世史官們作為修史的材料。不過,作假其實是個技術活兒,一個事件可能涉及的地方很多,可能出現在很多人的傳記裡,甚至出現在百官志、五行志、天文志這樣的邊邊角角處,你改一個地方,就必須牽一髮而動全身;

你漏改一個地方,就給神探衣賜履這樣的人留下了一個推翻謊言的支點

。哈哈哈。

對了,太尉宋由後來怎麼樣了?

宋由被定為竇憲的黨羽,七月二十三日,宋由自殺。

自此,十四歲的和帝劉肇,開始親政。

當我們把劉肇誅竇氏這一重大事件捋清之後,就會發現,劉肇,這個十四歲的娃娃,

真的很了不起

我始終強調,在衡量政治事件時,不能簡單地作道德判斷,政治人物的行動,必須合乎政治邏輯。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只不過囂張一點,跋扈一點,奢侈一點,牛逼一點,他們並沒有要謀反。但是,他們小看了劉肇這個外甥,他們沒想到劉肇居然這麼有城府。如果劉肇跟漢成帝劉驁一樣,願意把權力交給舅舅們耍,那當然相安無事;但劉肇偏偏走的是漢哀帝劉欣的路子,少年老成,極富政治天賦。當劉肇認為竇憲們權力太大,已經構成了對皇權的威脅時,而竇憲們竟然沒有發覺,那就杯具了。

收了權力不就行了,

為什麼非要誣以謀反呢?

因為,只有這個罪名,才能誅殺竇氏兄弟。如果不殺,劉肇覺得自己會有危險:竇家的存在,對皇權始終是一個巨大威脅,前漢不是沒有先例,不光有呂家、霍光家、上官桀家這樣涉及謀反的外戚,還有王莽這樣成功奪權的外戚。從以防萬一的角度看,劉肇必須把竇家的男丁都幹掉,爪牙都剪掉。所以,軟禁竇太后,逼竇氏兄弟自殺,竇憲的鐵磁們,郭家、鄧家,包括《漢書》作者班固等人,全都幹掉,絕不給你們死灰復燃的機會。

衣賜履偵破千年冤案,還大將軍竇憲一個清白

【大將軍竇憲,我還你一個清白】

綜上,竇憲謀反,是絕對的誣陷,是一個冤案。這一點,還有不少附證,我再舉兩個例子:

第一,劉肇讓鄭眾找以前皇帝誅殺舅舅的先例

。西漢一朝,誅殺舅舅的皇帝有兩個,第一個是文帝劉恆,誅殺舅舅薄昭;第二位,是武帝劉徹,誅殺表舅竇嬰。竇嬰謀反了嗎?薄昭謀反了嗎?都沒有。

其實,史書已經提示我們,如果竇憲真的是謀反,需要找先例嗎?正是因為竇憲沒有謀反,劉肇才要找以前皇帝誅殺舅舅的先例,作為自己誅殺舅舅的理論和實踐依據,甚至,作為自己誅殺舅舅的心理安慰。

第二,十幾年後竇家就平反了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皇太后鄧綏給老竇家平反了,把當年趕回老家的竇家人和安豐侯竇萬全都召回了京師。如果竇憲真的謀反,平反是斷乎不可能的。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