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李白和王維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可是他們從來沒有過任何的交集,彼此的詩中也沒有提及對方,按理說在同一個時代,他們的生命有過共時空的交集,應該是會有交往才對,可是兩人如同水火彼此都看不起對方,這一點其實有三個原因:

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一、兩個人不同的性格,一個人是中規中矩,另一個是放蕩不羈,王維是貴族出身的翩翩公子,李白是浪子,兩人想要成為朋友很難。

二、對於文學的理解,由於王維一生篤信佛,作品也是如前面說的中規中矩,而李白不一樣隨心所欲。

三、有過共同的戀人,王維初入長安時,為了提升知名度,也為了實現人生理想,刻意接近玉真公主,但事後他又沒有娶她,當李白來到長安後,她又和李白如膠似漆,這讓王維很不爽。

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正是由於有以上三點,使得兩個人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可是老死不相往來,成為了死對頭。畢竟王維很高傲,李白更加高傲,這種性格的人,那是不可能成為朋友,我們從王維的詩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境界很高,不是李白所能懂得,畢竟王維是貴族翩翩公子,又一生篤信佛教,自然不會與李白那種放蕩不羈的人交往。

王維的詩極為特色,看似平平好像什麼也沒有寫,其實只要靜下心來多讀幾遍就會發現,他的詩暗含禪理,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每一首都別具一格,其中的名篇《終南別業》就是一首很趣的作品,在這首詩中王維用最深情的筆觸,描寫了最真實的情感變化,並且還有著大智慧。

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想要真正讀懂王維,還是要下一番功夫,並不是隨便讀懂字面意思就認為真的懂了,我們想要真正讀懂一首詩,除了要了解詩人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明白詩人為什麼那樣寫,只有這樣對一首詩才有意義,才能夠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

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王維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與李杜齊名,被稱為“詩佛”,一個“佛”字是很有講究,它更多的是概括了詩人的特性。王維全家人都信佛,他的字摩詰,便是出自於《維摩詰經》,可見王維從小就接受了佛,並受到了佛的影響。公元701王維生於河東蒲州(山西運城市),當時的河東王家是名門望族,與河東柳家一樣在當時名氣很大,王維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為他日後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唐朝的讀書人最終的目標是去參加科舉考試,以此來實現人生理想,王維也是如此,他15歲就離開故鄉去到長安,很快在讀書人中有著極高的聲望,也很順利地通過了科舉,還得到了張九齡的賞識,那段時間可謂是春風得意,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後來張九齡被人陷害,再加上爆發了“安史之亂”,王維的人生開始被改寫,由於沒有及時離開長安,等到平定了叛亂之後,王維開始被邊緣化,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他選擇離開長安,去到郊外的終南山隱居。

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那這首《終南別業》正是寫於他隱居期間,當時的王維心如止水,沒有更多的要求,終日裡在山中游玩,思想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是與此前不一樣,除了描寫尋常之景,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探索,所以在首聯和頷聯,用一種極為抒情的筆觸,寫下了當時的人生感受,還有對於現實的一種感慨,中年的時候突然喜歡修道,直到晚年才去到山中隱居。興趣來了的時候就去山中游玩,每當遇到了快樂的事情,那麼就獨自享受。

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王維在前面的四句中,所表達出來的一種人生態度令人驚歎,寫得也是行雲流水,而到了頸聯作為全詩的詩眼,更是寫出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兩句看上去同樣平淡無奇,其實我們要結合詩人的心境,還有周圍的環境,王維認為一個人山窮水盡時,走到了水的源頭,沒有水也沒有路,這個時候不妨坐下來欣賞天上的雲彩。尾聯則是一種生活常態化的描寫,生活在山中每次遇到了行人,也會坐下來彼此聊上幾句,每次聊得很盡興,以至於還忘記了回家的路。

王維的境界無人能及,一首空靈而唯美的詩,不僅抒情還暗含禪理

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的困境,但是千萬不要放棄,當你覺得沒有路可以行走時,應該要迅速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只有這樣你才會發現,生活還是很美好,前方還是有路可以走,至少可以像王維那樣“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行到了水源的盡頭,沒有了路可以行走,那麼就坐下來欣賞雲捲雲舒,這也是人生中的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活法。所以王維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境遇,連李白讀了都要自嘆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