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背知病也就是背診,中醫經絡系統的獨特診療方式,自查一下吧

望背知病也就是背診,中醫經絡系統的獨特診療方式,自查一下吧

經絡系統是中醫獨特的基礎理論,經絡和臟腑共同成為中醫髒象理論的兩大支柱,經絡是人體氣血的主要通道。經絡體系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以及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經絡主要循行於人體內臟及肢體頭部,而奇經八脈則主要循行於人體腹背,並對十二正經氣血起調節作用,十二經別又是十二正經在胸腹及頭部的重要輔助支脈,其作用在於補充十二正經循行不足。十五絡脈則是正經加強內臟與體表、四肢之間聯絡的分支,十二經筋循行於軀表筋肉,十二皮部則分佈於人體膚表。由上述經絡體系構成密集的網路組織遍佈人體,縱橫交錯無所不至,可起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

背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在背部分佈的俞穴,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於背部的俞穴,並與人體內臟相互對應聯絡。張景嶽謂:“五臟居於腹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臟之俞”。因此,俞穴是聯絡內外的樞紐,是反映人體內臟生理、病理變化的窗戶。有些疾病,可透過俞穴的壓痛、過敏、隆起、穴下軟結、腫脹、硬結、癢、熱,涼及經絡循行部位面板的色澤、瘀點、丘疹、脫屑、肌肉隆起、凹陷等反映出來,故診察背俞穴可助診斷

後背為五臟六腑的反射區,從頸下二寸開始,以手掌大小為一個反射區,向下依次順序為肺區、心區、肝區、脾區、腎區、排洩區、生殖區,共為七個反射區。

1、體表目測法

(1)背部膚色不均,屬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為體質虛寒,溼氣重,水分滯留體內,引起手腳冰涼怕冷,下身腫脹等症狀。

2、肺區診斷

(1)拇指推肺區膀胱經,出現微血管擴張的現象。

(2)背部長痘為肺風粉刺,體質燥熱,多為肺陰虛。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適,面部毛孔粗大。

備註: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區診斷

(1)拇指推心區內膀胱經,出現發紅現象,心火旺。

(2)眉心長痘,面部潮紅多為虛火上炎。

備註:體胖者胸悶氣短,體瘦者失眠多夢。

4、肝區診斷

(1)肝區膚色不均發青為肝膽排毒功能下降。

(2)肝區突出為肝功能下降。

(3)眼乾澀充血,眼袋大,視力下降為肝火旺盛。

5、脾區診斷

(1)脾區膚色發黃為脾胃不和。

(2)口腔潰瘍,口周、額頭易生紅色痤瘡為脾胃實熱。

(3)面板鬆弛,虛胖者多為脾氣不足,舌苔黃膩,便秘實胖者多胃火旺盛。

6、腎區診斷

(1)腎區凹陷,腰部顏色發黑,多為腎水不足。

(2)面部易生烏雲狀片黑斑,手腳冰涼怕冷為腎陽虛。

(3)聽力下降耳鳴,腰痠,手腳燥熱怕熱為腎陰虛。

7、生殖區診斷

(1)生殖區凸起:月經量少,經血色暗血塊,痛經。

(2)生殖區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經量多提前或退後,多為宮寒宮冷症狀

說了這麼多,那麼對於外行來說,分割槽就已經給搞暈了,那麼你就要按照下面的方法自行學習,實在找不好,可以度娘查詢一下圖片

望背知病也就是背診,中醫經絡系統的獨特診療方式,自查一下吧

1.肺俞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2.心俞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肝俞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4.膽俞位於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5.睥俞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6.胃俞位於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7.三焦俞位於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8.腎俞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9.大腸俞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0.小腸俞位於第一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11.膀胱俞位於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以上內容對於愛好者或者同行來說,都容易接受,更深的理論在這裡沒有辦法發表,因為除了同行,能讀並且喜歡的太少了,同行如果感興趣,就可以加關注,等我開了圈子,會把更多的內容與同行分享。

望背知病也就是背診,中醫經絡系統的獨特診療方式,自查一下吧

分享出去,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