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理論的淵源

一千多年前,中國東晉時期的顧愷之就在其《畫評》中提出“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佈勢是達畫之變也。”“置陳佈勢”之說是中國最早的繪畫構圖理論。置,位置;陳,陳列。“置陳”,位置陳列,也就是決定各個形、色在畫面中的位置所在。布,佈局;勢,氣勢。“佈勢”指體現勢的骨架分佈,也就是各個形、色內在“力”的交流、匯合、奮發、運動……到了南齊,謝赫《古畫品錄》總結歷史經驗形成了繪畫創作與美學批評準則的“六法”論,“經營位置”成為千古之法。它要求把構圖和筆墨等其他形式要素組合在一起,以共同實現“氣韻生動”的境界。唐代張直遠《論畫六法》更是把構圖提高到“面之總要”的地位,如同文章的綱要一樣。南北朝宗炳《山水序》、五代荊浩《山水訣》、宋代郭熙《林泉高致》等畫論著作,對構圖理論均有涉及。元代以後畫論中對取捨、賓主、氣勢、呼應、虛實、疏密、參差、開合等等構圖經驗也不斷有所總結和打展。如饒自然在《繪宗十二忌》中指出了一系列構圖處理的弊病:佈置迫塞、山無氣脈、石止面、境無夷險等等。到清代八大山人、石濤的時代,構圖的理論已十分豐富,形成了“定位分疆變異奇險、遊移空間、活眼虛靈、裝飾色彩、分合聚散、款題用印”等極具民間特點的構圖模式。我國自20世紀初引進歐洲繪畫構圖理論,從而開始了從新的角度和方法來研究構圖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