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美食餄絡面

#我的花樣生活#餄餎是一種比較古老的麵食,在小的時候,奶奶隔三差五就會給我們做一頓餄餎開開口味。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餄餎是粗糧,做不了主食上不了檯面,可是母親還是會時不時地把餄餎床子搬出來,讓我們吃一頓餄餎,也算“憶苦思甜”吧。

家鄉美食餄絡面

奶奶在世的時候曾經講,老輩子年景不好,製作餄餎的材料就是從榆樹上打下的樹皮,晾乾後,放到小石磨上碾成榆樹面,所以以前又叫“榆皮面餄餎”。當然餄餎不止是榆皮面,還摻雜著紅薯面。後來條件好了,白麵替代了紅薯面。

在手工時代,我們家有一套製作餄餎的傢俱。從記事起,我就沒有記得吃過榆皮面餄餎,倒是紅薯面餄餎讓我記憶猶新。刨了紅薯,擱在大鐵盆裡洗淨,然後用擦子把紅薯切成紅薯片,放到房頂上晾曬。待到紅薯片成了紅薯幹,我們就會搬出家裡的小石磨,把紅薯幹磨成面。剩下的程式就跟蒸窩窩頭沒什麼兩樣了。可是紅薯面窩窩頭要比玉米麵窩頭美味得多。奶奶剛從籠屜裡拿出來,我就顧不得燒手,慌不迭地把紅薯面窩頭送進嘴裡——單純的紅薯面窩頭有點粗得拉嗓子,但是甜甜的很好吃。

家鄉美食餄絡面

解完饞,我就搬出鐵質的小餄餎床子。奶奶怕燙手,就用筷子夾起一個個窩頭塞進小鐵筒裡。然後我就抓住壓桿,狠狠地往下用力摁壓。被摁壓的窩頭冒著熱氣,響著“唧唧嗷嗷”就像什麼被烤焦了的聲音,一溜溜細細的餄餎就被擠出來。奶奶在底下轉動著用高粱杆編成的托盤,餄餎就蜷曲在托盤裡。

壓餄餎完畢,奶奶就去炒醬做湯,油鹽醬醋準備齊全,雖然餄餎是粗糧,可是臊子卻和麵條几乎沒有什麼兩樣,只是不擱雞蛋,不放肉而已。紅紅的醬湯,飄著幾片綠色的菜葉,這就足以勾起我早已蓬勃的食慾了。

家鄉美食餄絡面

餄餎炒著吃,味道也不錯,據說用驢油炒更能出味道,可是我不曾有口福享受。菜籽油,色拉油也行,最好再切上幾根韭菜,不需要很高的廚藝,油熱了,把餄餎放進去,攪拌幾下就可以出鍋。盛到盤裡,還可以搗一點蒜泥撒在上面,或者往蒜泥裡放點醬油,醋或香油,蘸著吃更愜意。小時候貪嘴往往一個人就能承包一小鍋炒餄餎。不過吃多了也不好,肚子脹還吐酸水。

後來到外邊上學,我曾經攜同學一起到學校後面的一個小區裡的小吃攤上吃過他們做的餄餎。他們的餄餎床子是木製的,比較大,就架在煮著開水的大鍋上,壓進去,撈上來就能吃。據他們說原料是玉米麵摻和一點白麵,圓圓的細細的像拉麵。因為是人家地方特色小吃,價格不便宜,我記得一小碗四元,一碗當然不夠,掏了八塊錢吃了兩碗,“肚子裡像掉了個個芥菜籽”,沒琢磨出什麼味道來,有種受騙的感覺。

酒是家醅的好,餄餎也是家鄉的好,所以吃餄餎不僅是在吃膩了細米白麵,大魚大肉之後的“改善生活”,適當地做一下食物上調劑,更寄託了對於童年美好往事,對於奶奶等老一輩人追懷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