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人張湯——讀《史記·酷吏列傳》(一)

張湯是漢武帝的第一打手,也是那個時期的第一劊子手、第一酷吏,因此司馬遷將其寫入《酷吏列傳》。《酷吏列傳》是從西漢肇造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前後十幾位酷吏的合傳,單武帝朝就有十位,反映了漢武帝時代大肆任用酷吏的社會現實,表明司馬遷對武帝實行嚴刑苛法的委婉批評。

張湯出身於法律工作者家庭,他的父親是長安丞,他充分遺傳了其父的基因,是天生的法律專家。有一個小故事,早在張湯六七歲的時候,有一次,父親上班讓他守家,可是父親下班後發現僅有的一點肉被老鼠偷吃了,他的父親斥責並鞭打了他。張湯哪裡肯受這種窩囊氣,就在家裡挖開老鼠洞,找到了還沒有吃完的肉,這叫鼠髒俱獲,小小張湯就升堂問案,審問這隻偷肉的老鼠,對他進行嚴刑拷打,邊打邊審,最後像模像樣的寫好判詞,並當即對這隻倒黴的老鼠執行死刑。他的父親看到判決書寫得有理有據,成熟老道,大為驚奇,後來審案時經常帶著他旁聽,後來張湯子承父業,接班做了長安丞。

酷吏張湯,人格上具有兩面性。對於上級那是絕對的忠誠,對於下層經常給以同情和支援,對落難之人還會施以援手,對於豪強大咖絕對嚴加追治,絕不手軟。

張湯的發跡史有兩件事:第一件周陽侯田勝犯了法住在長安監獄,痛苦不可名狀,張湯利用職務之便,將其多方關懷照顧,後來周陽侯平反出獄後,大為感激,就經常帶著張湯——當時還是一個下層官吏,出入於上流社會,把自己的人脈資源作為政治遺產無保留地傳給張湯,使張湯在政治上撈取了充足的資本,從長安丞調任茂陵尉,茂陵尉可是個重要差事,也是一個肥差,漢武帝為自己預建陵墓,張湯到那裡負責,當然是信得過的人。第二件張湯和武安侯田蚡關係搞得很好,丞相田蚡又推舉他為御史,審治宮廷案件。漢武帝把皇后陳阿嬌的巫蠱案交給張湯審問,張湯深知漢武帝想要廢除陳皇后的意圖,就對陳阿嬌巫蠱一案嚴加追治,深究同黨,殺了三百多人,漢武帝的目的達到了,認為張湯是個人才,立馬提拔為太中大夫。張湯一步登天平步青雲,深受漢武帝信賴,擢拔為廷尉,相當於今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漢武帝就讓張湯和趙禹負責修改憲法制度,這次修改法律,涉及面廣,法條甚嚴,這才有了後來汲黯在朝廷上罵張湯乾的是斷子絕孫的事情。

作為廷尉,張湯審案每每揣度皇帝意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採用儒家哲學觀點治國理政,張湯就聘請儒學大家研究《尚書》《春秋》,判決書多引用儒家經典,並在武帝面前引經據典,條分縷析,得到武帝認可,以此彰顯武帝英明;如果受到斥責,張湯總是說某某某曾經勸過我,他的觀點和你的意見完全一致,只是我愚昧,沒有采納,這樣來推舉手下謀事的官員;如果所奏之事得到武帝表揚,張湯會說我本來沒有如此智慧,這是我手下誰誰誰幹的,張湯揚人之善蔽人之惡的情狀大致如此。本傳中說:“所治即上意所欲罪,與監史深禍者;即上意所欲釋,與監史輕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詆;即下戶羸弱,時口言,雖文致法,上裁察。於是往往釋湯所言。”這段話大意是說:張湯根據皇帝的意願判案,凡皇帝想要治罪的,他就把案件交給酷吏辦理;凡皇帝想要寬恕的,他就把案件交給心地平和的官吏辦理。如果審判物件是豪門權貴,就判得極其嚴苛,如果是下層官吏或者平民百姓,判得就寬緩點。這種判案方法皇帝滿意,下層官吏和老百姓高興,因此廣受好評。至於審判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叛逆之罪時,則是深文嚴究、嚴刑峻法地往死裡整,甚至把他們的每一根毛孔都榨一遍,連小魚小蝦也不讓漏網。在《汲鄭列傳》中汲黯直言不諱地評價張湯:“御史大夫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威重。”審判三王叛逆案之後,皇帝對張湯更加讚賞,拔擢為御史大夫,“湯每朝奏事,語國家用,日晏,天子忘食”,“湯嘗病,天子至自視病,其隆貴如此”,皇帝和他談話,忘記了吃飯,並且親自到張湯家裡慰問病情,如此器重,非常少見。另外,張湯提出用白金和五銖造幣,打擊豪強壟斷,鹽鐵朝廷專賣,極大地抑制了大戶兼併,雖然老百姓不堪重負,但為中央積聚了大量財富,使中央集權統治得到了鞏固。

事物總有其兩面性,水滿則溢,月圓則虧。張湯儘管將手中權力耍弄得得心應手,但畢竟得罪的多為權貴,四面樹敵,不留後路,把自己推到了懸崖絕地。在當朝丞相莊青翟(di)、長史朱買臣、長史減宣等人的共同彈劾下,武帝威逼張湯自裁,臨死張湯嘆息道:“湯無尺寸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為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罪者,三長史也。”張湯死後,家無長物,全部財產只有五百金,全是皇帝賞賜給他的,埋葬時有棺無槨,更無隨葬物品,這一點,在近年西北政法大學南校區擴建發掘的張湯墓中得到了證實。張湯死後,武帝很快悟道這是一場陰謀,即刻下令嚴加追治,告發他的三位長史接連被殺,丞相莊青翟自殺於家中,張湯真是個狠角色,臨死還拉了四個墊背的!

張湯是個酷吏,也是個廉吏,雖權傾朝野,紅極一時,但終不得善終,可謂悲夫!可謂悲夫!聯絡晁錯、袁昂、汲黯等人的命運,歷史進一步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常被人忽視的真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