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紛紛僭越稱王, 看周朝是如何一步步被玩壞的!

眾所周知,

周朝被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周朝,按理就應該只有一個王,那就是周王。讓人疑惑的是在東周的歷史裡又同時存在著楚王、吳王、越王等等(最典型的楚莊王還是春秋五霸之一),這些王是怎麼冒出來,他們又是什麼時候稱王的呢?

諸侯紛紛僭越稱王, 看周朝是如何一步步被玩壞的!

實際上,在西周時期,周王室尚擁有“天下共主”的權威,各諸侯國國君的爵位被分為“

公侯伯子男

”五個等級,比如說宋國國君為公爵,那麼國君就被稱為宋公;齊國國君為侯爵,國君被稱為齊候;楚國國君為子爵,國君被稱為楚子。東周開始後,王室日益衰微,周王只能依靠強大的諸侯國(霸主)發號施令,這時有些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王放在眼裡,特別是楚國、吳國、吳國等南方蠻夷之國紛紛僭越稱王。當然一開始只是他們自稱為王(並沒有得到公認),

周王自顧不暇對此也是無可奈可

。後來隨著稱王的諸侯越來越多,大家也就慢慢習慣於此不足為奇了(戰國時期僅存的幾個諸侯國基本都稱王)。

諸侯紛紛僭越稱王, 看周朝是如何一步步被玩壞的!

下面來看看各國稱王時間以及其當時的背景:

最先稱王的楚國

,楚國最早被周王室封為子爵,隨著楚國的不斷強大,楚國國君對自己的爵位越來越不滿意。公元前704年,楚國國君熊通征伐隨國的時候,讓隨侯(隨國國君)上書周王,讓其提高自己的爵位,隨侯畏懼楚國國力,只得照辦。後來周王認為楚國無功不同意加爵,熊通聞訊大怒說:“

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於是從此自立稱王,史稱“楚武王”。

公元前586年,吳國國君吳侯去齊去世,壽夢繼位。壽夢在位期間,在晉國的扶持下,吳國迅速強大,開始與楚國爭霸,於是壽夢效仿楚國開始自稱吳王,史稱“

吳王壽夢

”。

公元前538年,越國國君越侯夫譚去世,允常繼任。允常在位時期,開疆拓土,越國逐漸強大,開始與吳國爭霸,於是允常效仿吳楚開始自稱越王。史稱“

越王允常

”。

諸侯紛紛僭越稱王, 看周朝是如何一步步被玩壞的!

以上是春秋時就已稱王的三個國家,有意思的是,越國稱王后的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裡,竟然再沒有諸侯敢公開稱王!可見春秋時代周王在各大霸主的庇佑下還算勉強過得去,到了後面的戰國時期周王室可真的就是名存實亡了。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

,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當時的背景是變法強大後的魏國憑藉其超強實力在中原橫衝直撞,魏惠王在位時,魏國分別征討趙國和韓國,不料兩次都被齊威王成功援救(歷史上稱為“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魏國損失慘重。魏惠王不得不採納魏相惠施的建議與齊國妥協,尊齊威王為“王”,而齊威王也不敢獨享“王”號,同樣尊魏惠王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諸侯紛紛僭越稱王, 看周朝是如何一步步被玩壞的!

公元前325年,秦國國君嬴駟在位時,秦國對魏國戰爭取得了節節勝利,雄心勃勃的嬴駟也效仿齊國、魏國,正式稱王,史稱“秦惠文王”。之後秦惠文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秦國聲威大增。

公元前323年,隨著秦、齊、楚的不斷強大,魏惠王為了聯合他國對抗這三個大國的連橫,採用魏將公孫衍的合縱建議,發起

魏國與韓、趙、燕、中山國

的“五國相王”(五個國家互相承認對方國君的王位)。?

公元前318年,

宋國稱王

,其它的少數民族小國都在此前後紛紛稱王,比如

林胡王、樓煩王、義渠王

等等。

諸侯紛紛僭越稱王, 看周朝是如何一步步被玩壞的!

如果說“徐州相王”代表著周王共主地位的喪失,那麼“五國相王”就標誌著周王權威的徹底消失。因為“五國相王”後,各大小諸侯國均已稱王,這就

意味著他們已經不承認周王為天下共主了

其實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在春秋戰國那個靠武力說話的年代,稱王只是一個名稱的變化而已,實力沒有得到任何提升的同時,反倒成了他國征討的藉口,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是齊國稱王后遭到楚國的討伐,中山國稱王以後也遭到齊國的征討。當然,戰國時期的諸侯混戰,各國國力也被慢慢消耗,

最終都是給大統一的秦國做了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