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這是一個歷史趨勢,由慾望和力量所決定

01。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一直存在

宋以前,皇權和相權名義上旗鼓相當,實際上確實權力集中於宰相手中。原因有三,一是宰相代表百官;二是宰相代表利益集團;三是宰相更為專業。所以,除非遇到雄主、霸主和流氓皇帝,否則就是相權壓著皇權。這裡是說相權壓著皇權,不是說宰相壓著皇帝。皇帝不滿意,殺了宰相或罷了宰相都可以。但是,殺了、罷了,還得任宰相,所以殺不淨、也罷不淨。

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這是一個歷史趨勢,由慾望和力量所決定

但是,到宋朝出現了轉機,皇權開始抬頭、相權分割架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豪族消失、平民崛起,士大夫這夥職業官僚取代豪門。這些人的前途命運,全都寄託在皇帝手中,所以比較聽話。而且,宋朝在制度設計上把宰相的權力分得七零八落,相權想壓皇權,也沒有力量壓了。但是,皇帝也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皇權是加強了,但皇帝的個人權力反倒被壓制了。

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這是一個歷史趨勢,由慾望和力量所決定

到元朝,卻來了個大反轉。因為元朝皇帝就是圖自己省心省事,看淡權力、開心最好。所以,中書省徹底做大,皇帝之下就是中書省,中書省之下就是六部,宰相的權力想大都不行。但是,元朝皇帝想省事,元朝宰相和元朝六部官員也想省事,大家一起看淡權力、開心最好。所以,元朝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一種粗放管理,怎麼省事怎麼來。

明朝,就又不一樣了。朱元璋和一夥江淮官僚,都是一幫勞動模範,不要開心、只要幹活。所以,皇權和相權之間的鬥爭,就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02。宰相權力一直被削弱

秦漢的丞相,都是開府丞相。啥叫開府?就是有自己的直屬官僚隊伍。而且,宰相的隊伍,要遠比皇帝的隊伍更豪華。漢初皇帝的辦事機構非常寒酸,就一個尚書處,一個書房、四個人。丞相呢?十三曹屬,雖是屬官,卻個個堪比九卿高官,總攬天下事權。所以,決策權、行政權以及監察權,基本上全在丞相手中。御史大夫一般都是副丞相,也得聽丞相的;太尉不打仗的時候就那麼回事,而打仗的時候要派大將軍,也沒他啥事。

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這是一個歷史趨勢,由慾望和力量所決定

以後皇權和相權的鬥爭,其主要內容就是皇帝怎麼從丞相或宰相手中拿權力。一直拿到了唐朝。唐朝的丞相確實不開府了,改到政事堂開會,而且宰相也不再設丞相專職了,而是好多宰相一起行使相權。但是,宰相手中有一項權力很重要,就是給皇帝的詔書蓋印。

“不經鳳閣鸞臺,何得為敕”,意思就是說皇帝詔命要變成合法的國家意志,必須得由宰相們同意簽名。但是,政事堂卻可以單獨釋出命令,而不需經過皇帝同意。這是不是就有點兒欺負皇帝了?所以,這時候宰相仍舊掌握著國家的決策權,執行權被分到了尚書省。

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這是一個歷史趨勢,由慾望和力量所決定

其實到了宋朝,才是把宰相權力廢得最徹底的。首先是財政大權,歸了鹽鐵、戶部和度支三司;其次是監察權歸了御史臺,分臺院、殿院和察院。宰相的權力,主要集中在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二府,一個管行政、一個管軍事。但是,宰相一般就是中書門下平章事(主官)和參知政事(副手),樞密院也管不著。所謂的宰執,樞密院管不著,御史臺還老較勁,真的是一點兒地位都沒有。唐朝的群相還能釋出堂帖、作為政府命令,對於皇帝詔令還能駁回。但是,宋朝的宰執們,這些權力想也別想。宋朝的宰相很弱,主要是權力被肢解了。後來又有各種變動,總算還有宰相的存在,只是存在感極低。

03。朱元璋廢除宰相

到了元朝,宰相的權力突然被強化了一波。原因就是元朝的粗放管理。朱元璋消滅大元、建立大明。他只能繼續大元的管理模式。後代一定要向前代學習,這個沒辦法。朱元璋想重開爐灶、另外搭臺,但也不能沒有參照,不可能跨過大元直接瞄著唐宋來。於是,大明開始也設中書省,也設丞相。李善長任左丞相、胡惟庸任右丞相,中書省下管六部,丞相權傾朝野。

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這是一個歷史趨勢,由慾望和力量所決定

但是,大元只是中斷了一直以來的歷史趨勢,所以大元的這套體制終究扛不住。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決心廢掉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六部。箇中原因有二:

一個是大元的這套制度擰不過歷史大趨勢,元朝皇帝可以不管不顧,明朝皇帝可不行,認真管理就一定要在這個大趨勢下做文章。

另一個就是朱元璋的個人問題,他最擔心的就是開國功勳這夥人會造反,什麼藍玉、什麼李善長、什麼胡惟庸這些人,他全都不放心。

於是,不僅消滅這些人的生物生命,也要消滅後來人可能造反的制度基礎。所以,取消宰相制度最徹底。幹掉全國最大的官,皇權碾壓一切,皇帝直接獨裁,沒有比這更安全的了。

但是,以後的問題就是:光靠皇帝一個人,根本就駕馭不了整個國政。所以,後來又有了內閣制度,雖說不是宰相,但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宰相的作用。

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這是一個歷史趨勢,由慾望和力量所決定

但是,內閣畢竟不是宰相,所以國家的行政效率就別想提升起來。而皇帝也不信任內閣,所以又把一幫太監發動了起來。於是,大明的內鬥就只能空前繁盛了。內閣代表皇帝跟百官打架,太監代表皇帝跟內閣打架,最後直接把皇帝打得身心俱疲,只能躲起來誰也不見。

04。宰相制度的利與弊

宰相設定初衷,是負責管理諸侯家事的。但是,隨著分封諸侯的實力壯大,宰相就開始管理諸侯國事務了,不再管理諸侯家事。這個邏輯繼續強化,到了統一帝國時期,宰相就成了政府領袖,而皇帝則是國家領袖。

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這是一個歷史趨勢,由慾望和力量所決定

宰相制度的優點,有三:

一是能夠更為專業地處理政府事務,畢竟是多年的官場歷練,宰相在這方面肯定比皇帝強。

二是限制皇帝的個人權力,皇帝也是人,而是人就要任性、也要犯糊塗,但是有宰相看著,就要好得多。

三是可以有效地維護皇帝權威和國家權威,國家大政方針出了問題,不好直接問罪皇帝,換皇帝基本上就要政變和戰爭,但卻可以讓宰相背鍋,換宰相或殺宰相要好得多。

當然也會有問題,問題就是宰相做大之後,就會威脅皇權,也就是宰相造反。這是歷代皇帝最擔心的問題,所以皇權和相權的鬥爭一直存在。比如秦朝,趙高代李斯為相後,就把皇帝秦二世給殺了。但也正是皇帝對宰相們嚴防死守,所以後世王朝很少有宰相造反的例子。因此,總體來說,宰相制度還是利大於弊的。

然而,這只是理性分析,而歷史從來不是按照理性設計來演化。推動歷史在矛盾中發展的,一個是慾望、一個是力量。所以,往往總是握有力量而憑情懷豪邁,做了很多大事;但也往往握有力量而憑情懷衝動,做了很多蠢事。所以,宰相制度雖然很科學,卻一直被皇帝的慾望和力量所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