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十七:前秦建、襄國會戰、殷浩北伐)

公元351年

前秦建國:氏族崛起

公元351年,東晉徵西大將軍苻健在長安自立天王、大單于,大赦境內罪犯,修建宗廟社稷,設定百官,取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前秦建成於苻健,但它的醞釀和準備階段離不開其父苻洪。他定下的佔據關中計劃奠定了前秦建國的基礎。苻洪一死,苻健接任東晉所封徵北大將軍封號,並派人到建康報喪,以示對東晉朝廷的效忠與恭敬。而另一邊又暗中計劃起出關事宜。當時的關中,仍為後趙守將杜洪轄制。杜洪據守長安,後趙已亡,他竟然自封東晉徵北將軍、雍州刺史。因為一家獨大,有不少胡人、漢人歸附於他。他就是苻健入主關中路上的最大障礙。

苻健擔心杜洪知道自己的打算後有所防備。於是命人在枋頭修繕王宮,讓部下種麥子,裝出要常駐枋頭的樣子。一切準備停當後,為師出有名,苻健自稱東晉徵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雍州刺史,出動所有人馬西進。他命弟弟苻雄和侄子苻菁分別率一隊人馬從潼關(今陝西渭南潼關縣北)、軹關(今河南濟源東北)前進,自己則率軍跟在苻雄後面,在盟津(今洛陽市附近)搭浮橋渡過黃河。渡河之後,苻健讓手下燒燬浮橋,意在死戰。

杜洪在長安聽到苻氏西進的訊息,倉促派部將張先去潼關抵抗苻健,結果張先兵敗被擒。苻健與苻雄兵行渭北,直指長安。因一路上打著東晉徵西大將軍的旗號,漢人、氏族、羌族酋長紛紛歸降。350年末,杜洪見局勢不利,慌忙棄城逃跑。苻健不費一兵一卒入主長安。

入據長安之後,為穩固關中民心和東晉朝廷,苻健立即派人去建康獻捷報。

351年苻健手下軍師賈玄碩勸苻健任侍中,稱大單于、秦王。苻健心中得意,表面上卻呵斥賈玄碩。沒過多久,苻健又私下裡暗示賈玄碩等人尊他為秦王,君臣之間多次上演“你推我讓”的戲碼。351年3月,苻健終於演夠了謙讓的大戲,即天王、大單于之位,大封宗室及諸子,建國號大秦。

結論:前秦建立,標誌著苻氏在關中站穩了腳跟,為後來苻堅與慕容氏的前燕爭奪中原,最終一統北方打下了基礎。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十七:前秦建、襄國會戰、殷浩北伐)

苻堅,時勢造就的英雄

公元351年

襄國會戰:圍攻冉閔

公元351年,後趙末代皇帝石祗聯合羌軍、鮮卑軍在襄國(今河北邢臺一帶)會戰冉魏政權建立者冉閔,冉閔大敗,逃回鄴城(河北臨漳附近,冀豫交界處)。

一年前,冉閔在鄴城殺後趙皇帝石鑑,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史稱冉魏。3月後趙新興王石祗得知哥哥石鑑被殺,於是在襄國稱帝,接起後趙大旗,與冉魏政權呈鼎立之勢。同年年底,冉閔率十萬大軍圍困襄國,意圖手刃石祗。冉閔圍城三月餘,襄國城中糧草告急焚。當年冉閔在鄴城篡趙為魏,將鄴城內石氏族人誅殺殆盡。石祗與冉閔之間國恨家仇,誰栽在誰手裡,都不會有好結果。

石祗雖已派出使者向羌人姚弋仲和鮮卑慕容氏求救,但結果還不好說。假如求援不成,自己必死無疑;假如援軍戰敗,還是難逃一死。

千里之外,姚弋仲接到襄國告急的訊息,立即命其子姚襄率羌騎兵近四萬馳援。其實自328年姚弋仲率部歸降後趙明帝石勒後,姚氏父子在關鍵時刻從沒掉過鏈子。349年高力督、梁犢兵變,鄴城告急,姚弋仲率部驅馳千里解都城之圍,救了石祗父親趙武帝石虎。350年石虎養孫冉閔擁兵自重,誅殺石氏宗室自立為王,又是姚弋仲第一個站出來討伐。石祗在襄國即位為帝,接續後趙國祚,拜姚弋仲為右丞相,封親趙王。姚氏與石氏有恩有義,這是其一。冉閔原是漢人,篡位後,立下《殺胡令》。同為胡人,姚弋仲物傷其類,憎恨冉閔,這是其二。

這時,遠在塞北的慕容俊也迎來了石祗的使臣張舉。張舉稱,石祗願意自降為趙王,以西晉滅亡之後流落在外的傳國玉璽交換慕容舉兵救趙。

慕容氏為鮮卑貴族,西晉衰落之際割據遼東。永嘉之亂後,建立前燕,一直試圖逐鹿中原,與後趙原本是敵對關係。中原大亂,慕容氏其實樂得其成。一來可以趁虛而入,二來司馬氏南渡後,象徵皇權正統的傳國玉璽下落不明,司馬睿因此被譏笑為“白版天子”,可見這玉璽的重要性。如果趁亂可以獲得玉璽,慕容家的王位將更加有憑有據。

慕容俊略一思索,就派出了手下干將悅綰。悅綰和三萬披甲兵自龍城出發,星夜兼程與姚襄軍、石祗的哥哥石琨軍會合於襄國郊野,三方共計十萬餘兵眾。

此時的冉閔終於從夢中醒來。冉閔以勇猛著稱,史書記載他能以一擋百,關中地區胡漢將士無不忌憚。冉閔還有一大特色——好衝動、愛逞一時之快。面對三面受敵的局面,衛將軍王泰勸冉閔儲存實力,不可正面交鋒。不想冉閔受道士蠱惑,斷定這是“誅殺胡王”的絕佳時機。於是拔劍而起,親自帶兵迎擊。然而,冉魏軍隊圍城三月有餘,早已人困馬乏、戰力銳減。如今背後突然多出兩股氣勢洶洶的羌胡大軍,心理上已經先潰敗了。襄國會戰結果不言而喻。冉閔吃了他這輩子少有的敗仗,死戰之後,率十餘親兵逃回鄴城。襄城一戰,冉魏元氣大傷。

燕國統帥悅綰空手而歸,慕容氏才知道石祗手中並沒有承諾的傳國玉璽,玉璽還在鄴城。慕容俊遷怒於使臣張舉,將其誅殺,並從此與石祗交惡,將目標轉向鄴城。終於在352年深入中原,攻打冉閔。冉閔戰死,冉魏立國三年而亡。

結論:襄國會戰是後趙政權的“迴光返照”,是姚弋仲對後趙的最後一次盡忠,也是慕容氏入主中原的重要一步。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十七:前秦建、襄國會戰、殷浩北伐)

公元352年

殷浩北伐:搶佔桓溫的先機

公元352年,東晉將領殷浩率軍北伐,試圖收回中原和關中地區。跟隨殷浩一同北伐的還有陳逵、蔡裔、謝尚和荀羨等將領。

殷浩的北伐受到了會稽王司馬昱的大力支援,司馬昱是當時朝廷的實際決策者,他重用殷浩,讓殷浩領軍北伐是為了制衡統領荊州、益州等地的徵西大將軍桓溫。

晉軍北伐的首要目標是收復許昌。當時許昌的守將張遇原是後趙將領,冉魏取代後趙後,他不願為冉魏效力便投降了東晉。但謝尚和張遇接觸時,沒有安撫好他,張遇很快變卦,不讓晉軍進入許昌。當時另一位後趙將領姚襄也投降了東晉,他來到壽春與謝尚會面後,得到了謝尚的禮遇。謝尚很快和姚襄一同進攻許昌。

前秦(此時冉魏已被前秦滅亡)皇帝苻健得知晉軍進攻許昌後,立刻派丞相苻雄和將領苻菁率兩萬人馬前往救援。秦軍與晉軍在誡橋(今河南許昌東南)發生激戰,晉軍大敗,謝尚率領的北伐軍幾乎全軍覆沒,姚襄丟棄輜重才勉強將謝尚護送到壽春以南的芍陂。殷浩得知謝尚兵敗後,只好退兵,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殷浩並沒有放棄北伐的打算,為了節省朝廷開支,籌措第二次北伐的軍費,他還解散了太學。為了北伐,殷浩率軍駐屯泗口(今江蘇淮安西南),又派河南太守戴施據守石門(今河南滎陽北),滎陽太守劉遯據守倉垣(今河南開封西北)。

殷浩還做了兩方面的準備。一方面殷浩勸誘苻健的大臣梁安和雷弱兒,讓他們誅殺苻健,承諾事成後將關中地區交給他們管轄。梁安和雷弱兒假裝答應了殷浩。另一方面殷浩覺得在歷陽(今安徽和縣)練兵的姚襄並不可靠,曾經派人刺殺他,但沒有成功。後來殷浩對姚襄的懷疑越來越深,就把他從和縣調到了北邊的蠡臺(今河南商丘南),好讓他作北伐的先鋒。

當時苻健讓侄兒苻黃眉離開洛陽,趕赴關中地區處理張遇的叛亂。殷浩以為梁安和雷弱兒刺殺苻健成功,便讓姚襄作前鋒,自己率領七萬大軍跟進,向洛陽進發。但姚襄當時已經決心反晉。他給殷浩傳遞假訊息,說自己的部隊在夜間潰散了,讓殷浩趕來接應,暗地裡在殷浩的必經之路設下了埋伏。殷浩聽說姚襄部隊潰散後,讓部隊全速前進,中了姚襄的埋伏。殷浩被打敗後率殘部逃到了譙城(今安徽亳州)。稍事休整後,殷浩派人對姚襄部隊發起進攻,結果又遭遇慘敗。

姚襄擊敗殷浩後率軍渡過淮河,屯兵盱眙,再派人到建康陳訴殷浩的罪狀。桓溫見殷浩兵敗,十分得意,也趁機向朝廷上疏,要求罷免殷浩。朝廷只好將殷浩貶為庶人。至此,殷浩的北伐以失敗告終。

結論:殷浩是會稽王司馬昱用來抗衡桓溫的重要力量,此次北伐就是司馬昱為了增加政治資本、壓制桓溫而進行的。殷浩北伐失敗後,桓溫開始在朝中掌權,並接連發起三次北伐。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十七:前秦建、襄國會戰、殷浩北伐)

東晉名士殷浩:成語“拾人牙慧”“束之高閣”與之有關

中國古代史(魏晉南北朝)(十七:前秦建、襄國會戰、殷浩北伐)

殷浩:撿別人玩剩下的竹馬,吊起賣了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