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獸醫不能搞人藥?他還盤活了九芝堂

誰說獸醫不能搞人藥?他還盤活了九芝堂

嚴正宣告:“商業人物”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得“商業人物”授權。一切形式的非法轉載,包括但不限於盜轉、未獲“商業人物”授權透過第三方轉載行為,均屬侵權行為,“商業人物”將公佈“黑名單”並追究法律責任。“商業人物”只願與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機構進行合作。

作者:張友紅

醫藥行業有三類創業者,一類是銷售出身。

這樣的公司狼性足,銷售團隊強勢是最大的生命力。

一類是官員下海。

這樣的公司對政策超級關注,在這個政策變化快的行業,這算是個優勢。

最後一類是科研出身

,這樣的人相比前兩者安靜多了,他們更習慣科研的節奏去做事,踏踏實實一步一步,甚至因此會缺少一些管理技巧。

李振國是第三類。

這一類人,管理和銷售都不是優勢,甚至是短板。但是科研思維裡的痴迷和本分讓他們專注於一件事。

李振國用十年時間研製出了國內第一個動物提煉的中藥注射劑“疏血通”,也靠這一款產品創立友博藥業起家。

他對“商業人物”說,“科研能沉下心來,那種寂寞當中體會的東西不一樣,也是一種享受。”相比之下,他對銷售曾經很外行,他說,“我最害怕去銷售中心,總打仗,我又聽不明白,非常頭疼。”

如今,身價近百億的李振國依舊保持著較為清爽的處事方式。他不允許任何一個親屬進友博藥業,他愛打籃球,還組織了企業籃球隊,常常獲市裡比賽冠軍。他也喜歡穿休閒一點的衣服,就像那天:一件藍色休閒西裝,一條墨綠條絨休閒褲。他說,“也跟性格有關。”

這樣的一個李振國並不被外界熟知,直到2015年,20幾歲的友博藥業反收購300多歲的百年品牌上市企業九芝堂。李振國成為九芝堂的實際控制人。

科研起家

1986年,李振國在深圳開始研發地龍和水蛭的提取物作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他的目標是把提取物精煉提取到可以直接注射到人身體內。

這個想法在當時被認為是異想天開。拜訪完幾位中藥專家後,他收到兩個反饋,一是,這是個禁區,當時技術無法實現提取和克服蛋白質過敏問題,你別搞了。二是,

“你是個獸醫,搞中藥不行。”

李振國很鬱悶,他對“商業人物”回顧這段經歷,“沒人搭理自己。”

李振國學的專業是動物飼養和動物醫治,就是通常所說的獸醫。

“可能無知者無畏,我是獸醫所以腦子裡沒有那麼多中藥研究裡的不可能。就覺得這事可以做,那就去做。如果我不是獸醫,是個研究中藥的,說不定就成功不了了。”李振國對“商業人物”回憶。

李振國是有科研心態的,他覺得,科研就是嘗試很多次,失敗了就失敗了,重新開始,這是正常節奏,很枯燥,也很享受。從1986年到1995年,正好十年,十年裡提取技術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李振國成功了。1995年產品進入臨床,1998年疏血通產品正式批下來,試生產,2000年轉正。

誰說獸醫不能搞人藥?他還盤活了九芝堂

1995年,產品一進入臨床,李振國就拿著技術到了鐵嶺,和自己同學合辦鄉鎮企業,專門生產疏血通注射劑。

2000年企業改制,友博藥業完成鄉鎮企業到民營企業的改制,李振國100%控股。

友博完全成了自己的企業,問題又來了。

2000年那會兒,他一度很焦慮。他是科研專家,但不是銷售專家,關於如何把自己企業生產的藥賣出去,他覺得應該是個直線型的問題,“找一個人賣就行了”。產品賣出去第一年盈利20多萬,李振國挺開心,那就繼續賣吧,可是越賣事越多。銷售部門開會總為抵扣率等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下屬說,老闆你去解決吧。

每到這時候,他心裡就發毛,“焦慮,腿打哆嗦,腦袋大。真整不了這個事。”

他對“商業人物”說,“一天雲裡霧裡說那些話,我聽不懂,又零扣幾扣,我對數字一點不敏感,我說這個產品這扣那扣不扣沒了嗎?”

後來有人說代理,李振國就拍板,代理吧。

相反,每次去科研部門,李振國就心情超好。每個專案他都要親自問一問,覺得挺有意思,能學到很多東西,李振國說自己對每一個科研專案總是有夢想,憧憬應該是什麼樣的。“有這個夢想和美好的想法後再看每一個科研專案,像自己的孩子。”

“在科研和管理上選擇,我還是選擇科研,能沉下心來,那種寂寞當中體會的東西不一樣,也是一種享受。我實事求是跟你說,做這個董事長身心疲憊了很長時間,我最害怕去銷售中心,總打仗,我又聽不明白,非常頭疼。”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三五年。李振國慢慢找到了平衡。

“2008年,那個時候覺得管理上有點體會,心態沒有那麼焦慮了,有些問題還得思考一下,不要太盲目的去決策一件事情,多問一問,聽一聽,冷靜下來再思考思考,準確率會高一點。”

李振國這麼說,也是比較謙虛了。友博藥業最早成立在鐵嶺,趙本山的故鄉。後來改制。在當地,它是一家生命力很強,待遇福利都不錯的企業,當地人能在友博上班,是有優越感的。

截止2015年3月末,友搏藥業總資產為15。88億元,淨資產為14。17億元,其2013年度和2014年度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04億元、7。98億元,淨利潤分別為3。64億元和4。03億元。

對於只有600名員工的企業,友博的財務帳單算是相當好看了。

這個利潤額度甚至超過了當時有著6000人的百年藥企九芝堂。

這樣的一個李振國,最讓他踏實的是看著一盒一盒的藥賣出去。很長時間裡,他遠離媒體,他不需要媒體的鎂光燈。直到2015年6月,李振國出現在資本市場,媒體開始關注他。起因就是九芝堂。

資本成名

由於對外一直低調,

李振國的形象曾經在2015年5月被媒體集中渲染成資本能人。

這一年,友博反收購九芝堂,李振國從著名的湧金系手裡獲得了300多年曆史的老企業九芝堂的實際控制權。

誰說獸醫不能搞人藥?他還盤活了九芝堂

2011年起,李振國就想讓友博上市。

“從產品的結構來說我們還有一些危機感,因為研發能力再強,有時限,有些藥研發10年了,一個藥品是帶動不了企業發展的,這是一個事實,並且風險很大。”

為此,他收購了牡丹江當地的一個藥廠,叫紅星製藥廠。 2013年,又併購了大慶的迪龍製藥。

不過,2014年,李振國忽然停止了上市步伐。

他分析稱,一是,當時IPO審批各個方面的時間也很長。另外,儘管做了兩個併購,他依然覺得產品結構上調整不是很到位。考慮原因是,“一旦產品不夠豐富久非常容易受到國家政策的制約。”

“類似於這個兩票制,一包支付,限價,限量。對於一箇中藥企業來說,特別是我們一個產品支撐一個企業大部分的財務指標,所以我們對政策解讀、政策防範和政策理解特別小心,一旦理解錯了,這個產品一旦出現了政策風險,可能我們這個企業風險就很大。”

2015年4月份,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人給李振國介紹九芝堂借殼上市的路子。李振國眼前一亮,

“這個不錯,同行業,一老一小組織還是有意思的,

很有歷史傳承的企業和挺有活力的一個企業,組合得好,應該是挺完美的。”

九芝堂以及大股東湧金系在接觸李振國的同時也被傳出在接觸加多寶、華潤等多家機構。最後,李振國和九芝堂不到兩個月迅速達成協議。

九芝堂看重了李振國友博藥業的中藥企業身份,在歷經毫無醫藥關係的湧金系14年的大股東控制後,九芝堂高管頻換,滑出了一線藥企。

自2008年至2014年,九芝堂營業收入從11億增長至14。05億,淨利潤亦增幅不大。而與之共享“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美譽,同是有著300多年曆史的老字號中醫藥企業同仁堂,營業收入從2008年的23。39億元增至2014年96。85億元,淨利潤也從2。58億元增至7。63億元。

九芝堂把翻身的機會寄託在李振國和友博身上。

5月25日,停牌4個月的九芝堂對外發布重組預案,李振國攜友搏藥業欲借殼實現上市夙願。

此次借殼方案分為兩部分,定增注入資產和大筆股權轉讓,二者互為前提,同時生效。標的資產為友搏藥業100%股權。李振國持有九芝堂3。20億股,佔比42。33%,將取代“湧金系”的陳金霞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上市後,李振國身價飆升。重組完成後九芝堂的市值迅速突破百億,翻了接近兩番。李振國的身價也跟著翻番。不過,他很少看股票,偶爾員工告訴他“咱們股票又漲了”,李振國只是笑笑,“可能我們做人做得好吧。”

“我對資本市場不太關心,我經常跟別人說,把這些藥一支支賣出去我覺得心裡挺踏實的,股票一會兒虧了,一會兒漲了,心臟還要好。”

對李振國而言,最大的好處是:友博重組九芝堂讓他更有想象力了。

“從財務指標上看,友博吃虧了,品牌上九芝堂絕對有影響力,這兩個要揉到一起綜合地看。

九芝堂的品牌和商譽影響力遠遠超於友博。一聽九芝堂大家都知道,一提友博很少人知道,要在神經內科領域說輸血通,才能想起友博的合作,我覺得品牌影響力不一樣,這是差別。對友博來說,現在品牌影響力大了,支撐就大了。比如477專案,資本市場對477專案的認可度大幅提高,專案推動得很順利。而且,九芝堂對大健康的服務和價值,定位很清晰了,傳統和現代中藥結合,這種結合是很完美的。”

借殼上市半年後,九芝堂1月17日晚間釋出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李振國當選董事長。當年,李振國當選中國醫藥經濟年度十大人物。

重組後,李振國給九芝堂把脈治理。

“我覺得九芝堂從這個品牌產品都不差,差的是銷售,營銷。

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人多,再一個政策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銷售工作一不透明,會出現腐敗的東西,銷售工作很難管的。後來我們在銷售上做了銷售政策上的調整,這兩年的銷售比較平穩,平穩上升每年大約一兩位數,2017年比2016年,原來九芝堂這塊增長15%左右,都趨好,大家凝聚力提上來了。”

九芝堂和友博合體後,九芝堂單純從財務資料上迅速脫離了“連年下滑”的頹勢,截止記者發稿,九芝堂市值逼近200億大關,比友博重組前翻了三倍。

合體後的九芝堂財報也一年比一年漂亮。據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2016年1—12月實現營業收入26。74億元,同比增長206。8%,中藥行業營業平均收入增長率為7。8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52億元,同比增長38。38%,九芝堂2017年上半年營收17。78億 元,同比增長41%。

走出去

如今,九芝堂和友博已經過了融合期,李振國操心的是下一個階段的問題。

李振國希望九芝堂作為一個百年品牌,肩負起大健康的責任,大步伐地成長。過去的兩年,李振國在大健康和海外併購上做了諸多嘗試。

誰說獸醫不能搞人藥?他還盤活了九芝堂

商業人物:從戰略層面,您給九芝堂這兩年的發展裡,注入了怎樣的新鮮血液?

李振國:我們重新佈置了新的業態,承接九芝堂特有的東西,傳統的中醫中藥,經典民方,祖傳的一些東西都植入進來。同時,除了友博的現代化中藥這塊加強以外,我們在生物製藥領域,幹細胞領域,在2015年已經開始了佈局。尤其在糖尿病領域和美國一家公司聯合開發了477專案,這個專案目前已經進入二期臨床,五六月份有很好的結果出來。它一旦上市就可能全部或部分取代胰島素,在糖尿病的治療上會是一個世界性的顛覆產品。2017年7月份九芝堂投資設立了一個併購基金,主要用於針對海外國際化戰略性定位和新產品研發平臺的投資,當下,該併購基金已涉足幹細胞領域,意在將國外先進的幹細胞技術承接至國內,目前已在北京大興投資建立了幹細胞工廠。

商業人物:“作為一家醫藥企業,為什麼考慮到進軍併購基金?”

李振國:一是用來拓展我們國際市場的專案的併購,把九芝堂這個價值重新體現出來。有了併購基金,我們在國內併購上速度會快,獨立的體系,對我們所有的經營模式沒有什麼太大的衝擊,資金使用效率還會高。

商業人物:海外併購專案,您有什麼原則?

李振國:我不太同意,一個標的,未來的負資產很大,但是有一兩年的生命週期,一下子就拿了很多的固定資產,資產越重,包袱越重,這是每個企業的發展趨勢,現在智慧化把很多人都給取代了。我會在意這個專案能不能帶來實際的效益。

商業人物:在大健康的上,九芝堂有哪些有意思的投資專案?

李振國:比如我們最近跟湖南的一家大資料公司和一家智慧製造公司在合作,他們提出一個全新的理念,叫全生產週期大資料健康管理,我聽之後覺得挺有意思的。透過大資料,對人從出生到結束進行大資料的健康管理,就是說把人的一生健康狀況容易出現問題的年齡段,還有一些什麼風險,用大資料,基本上能說的差不多。這家公司去年4月份,有一個跟20個專家的PK,效果像阿爾法狗一樣,很振奮人心的,5秒鐘100個病例結束,準確率98%。

商業人物:你反覆提到企業的創新,你自己平時有什麼樣的愛好,或者自己的時間規劃在一些知識獲取,或者是保持最新的知識,保持這種思維活力?

李振國:我喜歡看這些挺專業的一些書,比如說我們要收購幹細胞公司,看的書就如飢似渴的,好多東西再重新看一看,體會體會,這是臨時補短板。跟一些專家溝通,這是我平時比較喜歡的。收購這家幹細胞公司看了三四本書,從細胞基礎東西看,我覺得這個細胞很神奇。

再一個就是作為一個管理者,經常思考企業在這個定位和發展思路上是不是很清晰,是不是守著這個領域當中比較前沿的思考的方式,這個定位是不是很超前,思考這個問題,我平時比較喜歡靜,搞研發的人都這樣。

商業人物:你不懂的那些業務你不會接觸,收購這家公司是嗎?

李振國:因為我們現在整個研發人員的管理團隊大部分海外回來的多,搞決策的,像幹細胞公司18個人,有10個人都是從國外回來的,他們很專業,像我這個知識層面的就不能用自己那個知識衡量現在的東西,只能說我簡單的理解這個東西。

我也經常跟我的員工說,最大的危機是落後,你把這個事做錯了,做錯是損失,死不了還能活,落後是最可怕的,今天睡覺,明天睜眼睛,落下了,落一步就有第二步,落兩步,就被這個時代淘汰了。

商業人物:中國的醫藥企業很多,你怎麼看待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

李振國:整個中國醫藥企業多,競爭優勢不是很強,這是普遍的一個面,我覺得在未來一定整合到一起。原來是6000多家,現在是5000多家,三年之內,有2000多家就差不多了,大家都是這麼預估的,這是大形勢。企業想做大,不能是大也全,小也全,其實應該做出自己的特色,在這個領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東西。

商業人物:機會呢?

李振國:中國大健康產業對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和挑戰,整合佈局大健康產業以企業現有的資源,能不能在大健康產業貢獻價值,你有這個貢獻價值的能力,就有生存的空間,否則就沒有生存的空間。現在做製藥企業想把企業做好,必須考慮創新,大資料,人工智慧,要提前應對,這是我們要考慮的。